46.车迟国斗法是怎么回事?
(2017-04-02 16:34:39)
标签:
kk文化旅游文化 |
分类: 文学历史资料 |
46.车迟国斗法是怎么回事?
《西游记》第45回:话说唐僧取经路过车迟国,孙悟空依惯例前去打探:原来,只因二十年前,一场干旱,国王拜天求雨而起。当年求雨之时,僧人在一边拜佛,道士在一边告斗。结果是:和尚悲惨――是他们求不来雨,空念空经,空吃朝廷粮饷;道士得志――是他们的三个师父能呼风唤雨,拔济万民。以至岂鋩造成:车迟国原先是信佛的国家,现却是敬道灭僧。第45回写道:“见五百佛教徒被道众暴力驱使,号哭连天”;“说那和尚无用,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乡。”……于是,在孙悟空的循循诱导下,与三个国师,双方开始了斗法:比求雨,比**,比猜物,逐次升级,一直赌到砍头、剖腹、下油锅,……虎力大仙与行者赌利刀砍头;鹿力大仙愿赌剖腹剜心;羊力大仙赌赤身下油锅,但都被行者所破,孙悟空连得了三个功果。三国师死于非命,现出真相,原来是虎、鹿和羊变化的妖怪。国王见状,心悦诚服,换关文送唐僧师徒西行登程。
所谓斗法:用法术相斗,即:各施计谋,明争暗斗。作者在小说中利用斗法作为描写克服八十一难的一条引线,孙悟空和妖魔的斗法不只是为了保护唐僧,而是为民除害。这些妖魔一个个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它们不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还象征是封建社会的邪恶势力,给下界百姓带来无限祸害与灾难。《西游记》里的多数妖魔都和神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孙悟空的抗魔斗法,也可以看作是对神佛的斗争。就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西游记》不仅集取经故事之大成,而且有不少加工创造: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车迟国斗法、大战红孩儿、三调芭蕉扇、误入小雷音等精彩章回,有些沿自传统的取经故事,有些则是取经故事以外的民间传说,但经作者精妙的艺术加工,就使它们面目一新,精神迥异。《平话》中的“车迟国斗圣”之于小说中的“外道弄强欺正法”;杂剧中的“过火焰山”之于小说”三调芭蕉扇”都是明显不过的例子。
47.孙悟空的身世之谜?
关于孙悟空的出身,一般都会说:孙悟空是一只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是这样的吗?《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块仙石由于开天辟地以来,受天地日月精华。仙石里育有一个仙胞,这仙胞一日迸裂,产出一个石卵,这石卵的样子是:一个“圆球样大”。而孙悟空就是这石卵因见风,化作的一个石猴。从这里可以确认孙悟空的原形是:“石卵”。
《西游记》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战三十六员雷将时,作者是这样形容孙悟空的: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从这里可以确认这石卵是:一颗摩尼珠。摩尼珠就是:佛之舍利变化而成的。也就是说:孙悟空是由舍利子变成的。
《西游记》第四回:哪吒和悟空大战,作者诗曰: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哪吒和悟空是不相干的人,作者却说他们是“正遇本源流”,意思是:哪吒和悟空的根源是一样的。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 哪吒儿时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哪吒的根源就是:如来给的身体。既然哪吒和悟空的根源是一样的,因此,孙悟空的身体也是如来给的。哪吒的身体是如来用碧藕造的,孙悟空的身体是如来用舍利子做的。
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学艺时:祖师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学的速度超快。什么原因?这些法术孙悟空本来就会。也就是说:孙悟空原本就是如来的弟子,是如来用舍利子造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让他闹天宫,再让他护送唐僧,最终完成他们的东土传经计划。所以,第七回,当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时候,如来道:“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如来会说出这样一句奇怪的话?因为孙悟空是如来用舍利子造出来的。
48.孙悟空的师父究竟是谁?
须菩提祖师法力高超,孙悟空学了他的一点皮毛就能闹遍天宫地府、惊动出如来佛祖,作为师傅的须菩提祖师神通如何,可想而知。这样一位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祖师,却偏隐于一隅,甘愿与野老村夫相邻为友,不彰显名气于三界,很表现出几分孤高独傲、特立独行,真是一派天马行空势头。《西游记》是一部寄寓性极强的“奇书”,书中八十一难皆有所指,林林总总的神佛妖怪也多有所托,像须菩提祖师这样一个颇多耐人寻味的形象,岂能无所想。
须菩提祖师的法力和神通,却不止限于高超和广大,更凸现在一个“博”字、突出在兼容并包。第二回中讲述:他开讲大道能够“说一回道,讲一会禅”,……传授给孙悟空“道”字门中三百六十傍门的神通,并能使孙悟空“皆成正果”。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记》中其他神仙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是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也不过各代表一家而已。而须菩提祖师能精通道、佛、儒等诸教的法旨教宗,好似集教于一体的高人。
须菩提祖师不给人以隔膜感,像一位隐在人间的“上仙”。他所居之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悬于海外的西牛贺洲地界,似乎与其他神仙并无往来,与他交往的却不乏樵夫野老。第一回中又述:指引过孙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传授过一曲《满庭芳》,得以在“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时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他座下的弟子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指出:须菩提祖师的弟子是俗子凡夫。须菩提祖师虽法力通天,却不给人以高不可攀、触不能及之感,更像一位隐在世间的高士、圣人,与《西游记》中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
须菩提祖师表现出“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中认同了这份“不平”。如书中第二回所言:对孙悟空的前后因缘了如指掌,知道传授学艺后“这一去,定会不良”,但,没有将孙悟空拒之门外。这寓意,须菩提祖师不顾忌天廷地府的威仪,虽然,他也曾告诫孙悟空不要讲出他来,但在骨子里却因有这样的徒弟而欣慰,为孙悟空的未来作为而振奋。和孙悟空一样,须菩提祖师当也属仙界的一个“另类”。只不过,表现的不如孙悟空那样张扬、那样义无反顾罢了。
宗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须菩提祖师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他虽隐于世外、人间,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平”之气。这般形象和气质,似人间的高士、大隐。由此,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须菩提祖师是人间隐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高士、大隐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难酬的壮志。
《西游记》写的是神话幻想世界,包罗的却是人间万象。玉皇大帝的昏愦狭隘、地府龙宫的骑强懦弱、各路大神的多有“小处”、仙界、佛界的诸多阴暗面,无不是人间黑暗和腐朽的写照。作者吴承恩面对这样的世道,单凭一己薄力是无法改变的,也只能“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很自然地会萌生与幻想于世间中,博得内心的平和、干净的念头。于是,须菩提祖师的形象幻觉便应运而生:高卓、脱俗、不受世之羁绊、不染世之污垢,反映出作者的理想和寄托。然而,作者毕竟是位读书人,有过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信念和追求,他虽然决意退而独善其身,但先前的信念和追求,心底仍有一种“不平”之气,盼望能澄清玉宇、涤荡尘垢,流露出这种“刑天之志”,那份“不平”和“逆骨”。
自古以来的隐士,又有多少是真正看破红尘、自愿隐于世外、穷其一生呢?“许由巢父”毕竟只是属于极少数,大多数的都是因为世道险恶、宦海浮沉,青云之志难遂,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忿而归去,求得独善其身。他们幻缘虽不能为世所用,而绝非不想为世所用,在他们心底何尝不残留着身离蓬蒿、再登魏阕的梦想。须菩提祖师的归隐之举,实出无奈。因此,在冷眼乱世之际,心中难免不生“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隐士之志、之情;隐士之叹、之思。
在此,不免让人、想到:宋金时期的“许由巢父”铜镜故事:上古三代,先民们多以水照面,即用盆盛清水以水面的照影梳妆打扮,那时,人们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上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将专为照面盛水的盆称作“鉴”。
“许由巢父”故事铜镜背面的纹饰描述的是许由“拒受尧禅”的故事:上古高士许由(繇),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侨寓南行唐(今河北省行唐县)箕山颍水一带,靠农耕而食。尧在禅让帝位于舜之前,遍访圣贤,想将天下让给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来治理。他寻访到隐逸箕山颍水的圣贤许由,认为他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德行,想把天下让给他,可是许由不接受。帝尧又想召许由为“九州长”来辅佐朝政,他竟然觉得这句话很脏,跑到小溪边洗起耳朵来。许由正洗耳朵,恰遇隐居树上的好友巢父牵着黄犊前来饮水。巢父得知许由洗耳的原由后,说:“这个都是你自己不好,你果然诚心避世,何不深藏起来呢?现在你的两耳已经污浊了,洗过的水也是污浊的,我这只洁净的牛犊,不来饮你污浊的水。”说完,把牛犊牵到上游去饮水了……
在繁浩的史籍中,关于许由的记述,难免有零散支离、错乱抵牾之处。然而,许由拒受尧禅、避而不仕、躬耕自食怡然自乐的高洁形象,始终屹立于高士之林,为世人所仰慕,至今不衰,以致被后人奉为隐士的鼻祖。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常听到人们说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对照上古许由那个时代,让人不得不怀疑如今的某些官员们,不禁令人汗颜!看看那些贪污犯们,几千万、上亿的贪污数额,令世人瞠目结舌!……我们的耳朵久闻虚浮之语、奢靡之音,在滚滚红尘中无可奈何地填满了声音的灰尘,蛛网遍结。杜甫曾在《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如今“河水”已被污染,该去哪里找“清水”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