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诗词之友》创刊十周年贺词
(2014-06-12 07:34: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历史资料 |
神笔融情结缘,诗风词韵聚友。唱和十年心声,旧朋新客同庆。我代表老年作家协会向《诗词之友》创刊十周年表示衷心地祝贺!
《诗词之友》杂志的执行主编张脉峰,来自水泊梁山,闯荡京城十多年经营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无怨无悔;岁月沧桑,但他灿烂的笑容里一直不失赤子的纯真,是诗歌让他拥有了一颗年轻的心。
张脉峰从1986年在山东梁山组织创办泊逸诗社,在全国范围已经组织了数十次诗歌交流活动,其中有不少活动在诗词界、文化界影响很大。在水泊梁山,他诗情释放,诗心驰骋,以饱满的激情,浪漫而务实的态度,为诗歌注入了超脱豪迈的兴致,正式开始了他的诗歌之旅。
两年后,张脉峰在梁山创立了当代青年诗歌学会(后改名为“梁山青年诗人协会”),担任《当代青春诗选刊》(《太阳诗报》的前身)主编,积极倡导当代青年诗的写作,并且主办了好几届“青春杯”全国诗歌大奖赛,编印多部获奖作品集,梁山的诗风已吹向全国。
1990年4月4日,《太阳诗报》正式出刊,张脉峰写下创刊词:“愿我们的《太阳诗报》枝繁叶茂,亦愿朵朵花蕾含笑迎接太阳!”在以后三年的时间里,张脉峰主编了25期《太阳诗报》,热情洋溢地写下一篇篇卷首语。1993年的4月4日,他为出刊25期暨创刊三周年纪念满含热泪写下《再一次握住阳光的手》发刊词一文,令人感动。就是这份他用满腔心血浇注的《太阳诗报》,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诗刊之一。
后来,张脉峰求学读书闯荡京城。1996年开始,以文化人的身份从事起文化产业,特别是在诗词编选出版方面独树一帜。1999年,张脉峰一手策划并主办了“99之春诗词笔会”,孙轶青、刘征、马萧萧等10多位诗词界前辈纷纷捧场,霍松林、林从龙等诗词界的大佬也特意从外地赶来参加笔会,与诗友们面对面交流,为他们改稿点评。老中青济济一堂,成为当年吟坛一大盛事。300余人的规模,5天多的时间,他跑前跑后,疲惫不堪,但是他的内心却充满喜悦,作为诗词的朋友,为弘扬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心、出自己的一份力,他很欣慰。2002年,张脉峰协助中华诗词学会青年部为《中华诗词》杂志社出资出力,成功举办了首届“青春诗会”。如今,一年一度的“青春诗会”已经举办了六届。他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的“开山”之功,他只说:“作为首届‘青春诗会’的正式代表,我感到很光荣!”
1998年,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杂志已经创刊四年,是双月刊,反映诗词动态不是很及时。出于“一报一刊”的理念,张脉峰创办了《诗词之友》报。报纸出了三期,反响不错,但感觉作为全国诗友交流的园地,容量还需要增加,也希望装帧上更加精美,于是决定变报为刊。以全新面目出现在诗友面前的《诗词之友》杂志,以全新的视点展示当代诗词的独特魅力,为诗词作者和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与发表作品的机会。主旨是“普及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诗友信息反映更加及时,版式更加活泼生动。
《诗词之友》从总第4期改为杂志的形式,10年来不断充实与改进,大16开本的《诗词之友》每期基本上保持在48页。内容相当丰富,有10多个版块,有贴近当前时事的专题创作,如总第39期就有专门为抗震救灾编选的一组《凝聚真情的大爱之歌》;随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举办的临近,近几期相继推出了与奥运有关的诗作专刊;为了促进诗词走进校园,特意开办“校园诗词”专栏,特别重点推出中小学生的诗词作品。既有诗词创作的园地,也有诗词的理论天空,还有诗词作品集;对各地诗词组织的专门推介,仅诗词创作就分为不同主题,各具特色。还特别开设了“信息窗”,全国各地与中国传统诗词有关的人、事动态,一目了然。
杂志的封面人物一直作为该刊的重点推介内容,既有封面人物的各类创作,也有关于其人和作品的详细介绍,图文并茂。在这些封面人物中,一个个尽是重量级的大家:如霍松林、李锐、李汝伦、强晓初、贺敬之、臧克家、柯岩、刘征、郑欣淼、丁芒、阚家冥、谢冰岩、文怀沙、方祖岐、林从龙、李文朝、马萧萧、石祥,等等……。他们支持张脉峰,支持《诗词之友》,积极为《诗词之友》提供自己的作品;需要图片的时候,不厌其烦地协助挑选。他们中有很多人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诗词之友》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是诗词的朋友。大家关注着张脉峰的成长。臧克家、贺敬之、李锐、强晓初、孙轶青、林从龙、方祖岐等德高望重的老诗人都曾为《诗词之友》题写过刊名。
张脉峰何时开始写诗,他爽朗地一笑:对此,张脉峰很认真地做了一番解释。他从小就喜欢读诗,喜欢背诗,有时候模仿着写,有点像顺口溜,有些甚至还算不上“顺口”,就那么几句话,自己感觉还是有些诗意的。于是,他年纪轻轻,就有了近30年的“诗龄”。
张脉峰,1983年8月正式参加工作,之后先是到商校就读,又在职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习。1991年底来北京,随后到鲁迅文学院进修。1992年3月29日,一个让张脉峰铭记的日子,这天下午,他登门拜访了仰慕已久的冰心老人。这位92岁高龄的文坛泰斗亲切地对才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张脉峰说:你们年轻,有激情,有活力,一定能写出好诗的……这给了一个普通的文学青年多么大的鼓励!
在鲁迅文学院结业之后,张脉峰还想继续获得文学的浸润与熏染,于是在留下来,在鲁院教务处协助招生培训等工作。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很多文学大家,并直接得到他们的指点。臧克家、贺敬之等前辈诗人与他交往多年,不仅给他很多鼓励,更给了他很多具体的指导。1994年,张脉峰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就读,正如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开晋教授为张脉峰《我这十年》诗文集的序言标题:“从梁山泊到未名湖”。在未名湖畔,他系统学习了文学理论,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飞跃。虽然各类事物繁忙,让他深感分身无术,但是他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热爱,多年来笔耕不辍,在这条“凄冷而瑰丽的道路”上执着地前进着。
1994年夏天,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先生应邀到梁山参加“水泊梁山诗会暨张脉峰诗歌研讨会”,欣然为张脉峰的《侠骨柔情》诗集写下序言,他在文中这样评价:“其长处是自然舒展地揭示心灵的奥秘,不管是写思恋还是写相别,都可窥见真情的流动,而绝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些篇什也触及了人生与命运的局限,表现出对一种更开阔的心灵空间的渴念与对更自主的情感方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是富有时代特色的。”诗歌,是张脉峰所坚守的是一片圣土,是他心灵的家园。
张脉峰的诗浪漫气息浓郁,清新自然,真切质朴。有一次在广播电台做直播嘉宾,他畅谈诗歌,谈到诗歌与他生命历程的融合。他先是朗读了那首《燕子》,然后竟自己哼唱起来,主持人问他这是谁做的曲子,他说是他自己凭感觉唱的,他不会作曲,那是他内心的旋律。“我曾遍读我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捕捉你蝴蝶花般的微笑/你走过蓝天没有留下脚印/空芜了多少期待的眼睛……”是啊,诗歌原本就是生命的旋律。张脉峰的诗句是他情感的本然的流露,不做作,不矫情,仿佛就是内心的倾诉,在优雅委婉的节奏中,读者与听者用心感受着,一起体验着生命的感动。正如张脉峰自己所说:“为诗为人,我最崇尚的,便是真情了”。
2005年,张脉峰考取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已经被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即将获得博士学位。
一个生长在八百里水泊边上,在齐鲁大地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山东小伙子。时光轮转,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年轻的面容,但是他的笑容里始终洋溢着诗人的气质,不会改变。有风经过的地方梦也不会平静。即使波澜起伏,但可以心如止水。况且,不平静,正是生命的滋味,迎着风,追寻自己的梦。……他的笔名之一为“梦龙”,也就不难理解张脉峰其人了。
十年,弹指一挥间。路漫漫其修远兮,脉峰,你的肩上有天降的大任。路正长,脉峰,你要继续跋涉;情正深,脉峰,你要永不辍笔。
祝愿《诗词之友》在下一个十年,以更加成熟稳健的步履迈向辉煌,祝愿张脉峰永保这颗年轻诗人的心——灿烂着阳光的灿烂。
2008年9月石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