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洁秋图

标签:
kk文化文化 |
分类: 欣赏书画 |
淮扬洁秋图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原名朱若极。他和八大山人一样,也是明朝宗室,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被俘杀时,朱若极年尚幼。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因痛恨满族统治者,以纷画避世山林,抒愤解忧。他的一生经历坎坷曲折,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矛盾,并强烈地反映在诗文书画中。
石涛善画山水,兼工兰竹。山水自成一家。他既善于借鉴前人之长,又注重外师造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画风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同时还广泛学习宋元明诸家技法。他不宗一家,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他特别主张从自然中吸取创造源泉,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以真切的感受,摄取山川千变万化,生动奇异之态。在景色、构图、形体、笔墨、风格、意境各方面,都呈现出生动多变的艺术特征。
高僧水墨吊淮扬
石涛画扬州的扛鼎之作应属《淮扬洁秋图》,署大涤子,时年55岁左右。此图作于大水之后,用赭墨绘远山近坡,景象明丽,突出“洁秋”气象。画面乃扬州北湖景色,近处城垣绵延,人烟稠密,中部烟波浩渺,湖光如画;远处冈峦隐约,乃邵伯高邮一带景象。此画题句有88句,七言五言夹杂,约700字,中心为回顾隋唐历史,批判隋炀荒政。图画用笔工细,为赠挚友张山来之作,用“若极”印,不再以和尚身份掩护,回归画人本来面目。
《淮扬洁秋图》上近七百字的题诗,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也是借隋炀帝故事,表达兴亡之感,家国之悲,主题与《竹西之图》如出一辙。甚至上画上钤印也都多达六方,印文内容都有关身世。由此可以基本判断,这两件作品的创作时间是非常接近的。
《淮扬洁秋图》也没有年款,题诗中述及洪水曾经淹到大涤堂门前,现在水退了。水淹扬州城,唯一的可能就是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夏那一次淮扬大雨,石涛曾有《记雨歌草》详加描写,提到扬州城墙都被泡塌。这一年石涛64岁,创作力仍然很旺盛。把《淮扬洁秋图》的创作时间推断为这一年的初秋,而《竹西之图》可能在这一年深秋,应该不会相去太远。随着节令的变化,前者的高冗嘹亮,变为后者的含蓄内敛。此画曾经清人吴克谐(浙江崇德人,藏书家,字南泉,号夔庵)和今人 黄君璧(画家、收藏家,号白云堂)收藏。
此图,画面风平浪静,晴空万里,舟中人驾一叶扁舟独游淮扬胜地,纵忆历史兴亡,感慨万千,万点墨(泪)痕,千字长跋,寄寓着画家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除近景房屋群、土坡、柳枝、山石轮廓皆用墨彩点成:树叶、柳枝、山石轮廓皆用墨彩点成,更以墨彩混合点皴分出层次,整个画面由疏密相间、聚散有致以至劈头盖脑的点组成实景,与空灵的水、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清新飘逸的美感。
此画图写的是淮扬秋景。画面上秋水茫茫,芦苇丛生。近处是掩映在树丛中的数间房屋。河道弯曲,岸上林木森森。远处几点红枫,更增加了秋天的气息。一切是那样宁静,江面只有一叶姝、孤舟,一老翁泛舟水上,使画面更添超然之感。在构图上行为表现行为表现不落前人窠臼,以奇特致胜,极富极创造性。这幅《淮扬洁秋图》就是一例。画中河岸呈月牙形,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强。沙滩上的芦苇与之相向,构成一种呼应之势。
石涛在宣城十年,主要是以黄山、敬亭山为师。他说过:“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他数上黄山,登天都峰,上莲花峰,饱揽险峰、奇石、怪松之胜,“迁想妙得”,“搜妙创真”。因为“山川自具之皴,则有峰名各异,体奇而生,具状不等,故皴法自别”。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所以要用中国画所特具的线条来描绘自然,装饰而变换着线条形式,正是“峰之变与不变,在于皴之现与不现”,画面中山峰形状 变化,完全靠线条的变化、皴笔的显现。例如作于甲寅 (1674)的《梧桐松石图》轴(图7),梧恫、松老干纵横,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百尺长松之下,巨石屹立;笔墨“或浓或淡,虚而灵,空而妙”。从这“动之以旋,润之以转”的线条中,似乎可看到石涛作画时,笔笔“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的动势,充分发挥了回旋蹁跹、虚灵飞提的线条妙用。再看此图下方的梧桐枝叶,画家改用淡描轻勾,为的是更衬托出松石之挺拔雄姿。此图跋文书写与松石之笔墨同出一辙,即“书以画法”(石涛认为“字与画者,其具二端,其功一体”),笔旋婉转,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画字,书迹相随画迹浑然一体,格调统一,这是石涛书画艺术的特色之一。
石涛在绘画时往往用笔势墨韵来抒发自己的艺术激情。这幅图中,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石涛在绘画中善于用点,他的点来得很随意,将浓淡大小意味变化多端的点分布于画幅各处,形成强烈的形式感。石涛绘画中的点,是构成画面气势和韵律的关键。他自己说:“点有风雪雨晴四时皆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占,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辟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法无定法,气概成章”,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是吸收采用的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