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女史箴图》
(2011-12-01 10:48:12)
标签:
kk文化文化 |
分类: 文书、书画中的故事 |
顾恺之才气横溢,诗书画俱佳,一生作画很多,但都没有留传下来,即使是后人摹本也仅存《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画,图中人物态宛然,细节描绘体物精微,所画妇女尤端庄娴静,符合封建箴条。笔法细劲联绵,设色典丽秀润,画风较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古,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风格相近。其山水与人物关系则人大于山,山石空勾不皴,也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面貌。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
《女史箴》文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社会,影响相当大,否则顾恺之也不会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女史箴图》并不纯粹是张华《女史箴》文的绘画版,表达的也远不止是《女史箴》箴文的意境,而是融进了作者的再创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墨士开始以绘画艺术来展现和反映内心的情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这样的一幅作品,它超脱于《女史箴》文说教的主题,更多的传达了怡悦的感观享受,优雅、飘逸、华而不俗。这一历史时期绘画艺术的改变,顾恺之功不可没。
《女史箴图》传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原作已佚。现存的两幅均为后人的摹本。一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考证为宋人摹本;另一幅流失海外,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据考证为唐人摹本。后者原藏于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掠去。就收藏价值而言,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的艺术性要远远高于故宫博物院所藏,研究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学者多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为蓝本。
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地位很高,“瘦形而神气远”、“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大影响。传世代表作品除了《女史箴图》还有《洛神赋图卷》等,尽管是后人摹本,其价值依然非凡。观《女史箴图》,人物形体瘦削、俊秀。加上飘逸的裙带,颇有仙风道骨的神韵。顾恺之的笔法“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有一种自然的飘逸感,即所谓“高古游丝描”。
历史影响:“秩吾”镜与《女史箴图》:在我国明代,妇女用于阅容的铜镜上出现“秩吾”铭文,我们称该种铜镜为“秩吾”镜,圆形,半球钮,钮上下各一字,合为“秩吾” 。“秩吾”镜直径 8.9厘米。镜缘光整无边作,镜背微凹。古时造镜取其吉祥物或用语,以示心愿或诫劝。“秩吾”镜,即寓意要“注重自身内质的修为”。该镜曰“秩吾”,可能与《女史箴图》中的“修容饰性”的影响有关。《女史箴图》画旁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意思是说,人们都通常只知修饰自己容貌,却不注意加强自己品质的修养,其实个人品质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修容饰性”观念也影响到民间,普通女子也要按《女史箴》所定下的“女子标准”来规范自己,这或许就是“秩吾”之镜的寓意所在。与“秩吾”镜的同类之镜,还有孔祥星《中国铜镜图典》所载“彦和”镜、“新国书屋”所藏“俊甫”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