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英雄雨来”故乡行

(2010-09-21 06:26:31)
标签:

kk文化

文化

分类: 文学历史资料

“小英雄雨来”故乡行

  雨来是这样诞生的

  唐山丰润,是“小英雄雨来”的故乡,也是作家管桦的故乡。诞生于此的管桦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影响了几代人的艺术形象,他也被称为“小英雄雨来之父”。

  记者到达丰润时,首先参观的是刚刚落成的管桦纪念馆。这座建筑后身就是还乡河公园,一座栩栩如生的小雨来雕像矗立在林木掩映之中,小英雄昂首阔步、紧握拳头,似乎仍然警惕着来犯的日本侵略者。黑色大理石基座的正面,书有几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中一唱三叹,反复出现,成了作品的第一主题。1948年,这篇小说在《人民日报》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被收入小学课本。

  《小英雄雨来》里描写有一条风景秀美的还乡河:清幽平阔的水面、芦荻潇潇的苇丛、菱藕飘香的小村和鸡冠花似的晚霞……冀东平原上这条美丽的水脉,就是小英雄雨来生活、战斗的地方。小说中管桦先生未做丝毫粉饰,能叫人一眼就看出,作品的背景就是唐山的水土。

  虽说作品与现实中的背景一致,小英雄雨来却不存在具体的人物原型。记者走访了管桦先生的次子鲍军杨和唐山作家王家惠。据他们介绍,管桦生前曾多次谈到1945年秋自己随“尖兵剧社”偷渡玉田县封锁线的经历,当时的向导是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机灵活泼,很招人喜欢,就在穿越鬼子炮楼的时候,孩童的好奇心使他暴露了目标,当场死在了敌人的枪弹之下。这件事给管桦强烈震撼,那个活蹦乱跳的男孩儿令他终生难忘。很久以后,管桦说他在凝望夜空时,看到漫天的星斗就像看到了那个孩子明澈的眼神。他曾对人说:“草木都有灵性,何况一个十几岁的小生命呢?”在这种朴素感情的推动下,作家落笔勾勒出一个可爱的冀东少年。当然,那个死在封锁线上的孩子并不是艺术化的小英雄雨来,不过,两者之间确乎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王家惠认为,《小英雄雨来》的原型是管桦情感的积累,而非人物形象的挪用和拼凑。“雨来”属于一个文学人物,但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上夜校读书识字、深潜水底用芦苇管儿换气……这些细节,都是作家少年时代的本色生活。

  管桦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1938年父亲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冀东暴动”,还拉起了一支20万人的抗日队伍,当地人称之为“鲍司令”。母亲也是深明大义,始终对儿子言传身教。早在十几岁的时候,管桦就和弟弟一起进了华北抗日学校,毕业后,毅然回到冀东老家,参加文工团,做随军记者。和他在一起的经常是站岗放哨、带路送信的儿童团员,管桦太熟悉那些可爱的孩子了。况且,他家就坐落在还乡河畔的女过庄,《小英雄雨来》开篇便说:“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道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上像盖了一层厚厚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多美的冀东啊,却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践踏,作家的爱国情怀唤起的是读者的强烈的民族情感。

  小英雄雨来代表着民间意志

  记者专门和王家惠谈起了《小英雄雨来》创作的社会背景。他说,由于冀东紧扼东北与华北的狭长通道,属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期间受到了日本侵略者残酷的烧杀抢掠。早在“七七事变”爆发前,这里就遍布日本浪人和商人,借着贸易的幌子大搞特务颠覆活动。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鬼子在这一地区烧杀抢掠,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备受欺侮和奴役的冀东人,对日寇有更深的民族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雨来是管桦的创作,还不如说是冀东深入人心的抗日情绪所派生出来的精神图腾。雨来这个艺术形象寄托着冀东人最为普遍的民间意志。

  鲍军杨说:“我也是小学五年级读到《小英雄雨来》的,当时全家定居北京,周围的同学也知道父亲是这篇小说的作者,自己肯定十分自豪了;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地同父亲交流过这方面的感受,他也从不主动提及相关话题。不过,一说到日本侵略,他的情绪就格外愤慨、特别激动。没有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恐怕很难理解父兄一代不肯消弭的民族情绪。”

  王家惠还谈到了“文革”期间删改《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这样做的动机无非是贬低作者,迎合长官意志。可是,改来改去,竟然要删除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一向温厚谦和的管桦先生再也忍不住了,他据理力争,“什么都可以删改,就是这一句不能动”———因为它是小说的灵魂,也是抗战时期所有冀东父老的心声。

  抗战烽火已经熄灭了60年,中国人承平日久,多少会对那段历史滋生某种淡漠,这是相当危险的“民族健忘症”。王家惠向记者提及父亲的亲身经历,老人去美国看牙医,当对方听说他是“八路军”时,立刻表现出少有的敬慕,费用优惠了百分之十。很多欧美民众都极为严肃地看待“二战”,作为“二战”主战场,并为之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理应受到世界的尊重。关键是,中国人必须率先认识到这一点。

  王家惠认为,中国的抗战文学———或者按照国外的说法叫做“二战文学”并不十分健全。中国此类题材,多是同时代的人来创作,而且风格雷同。像管桦这样,以人性观照为基础,以儿童视角为突破,把残酷的抗战写得斗志昂扬、富有天趣的作家,较为罕见。

  巴枯宁说过:“历史的惟一用处,就是叫我们不要再这样。”包括《小英雄雨来》在内的抗战文学恰恰在诠释这个主题,所谓阅读思考,只是培育思想的必要手段: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才是作家与作品的深意所在。

  不老的经典

  著名作家关仁山是唐山丰南人,按照更早的行政区划,丰南、丰润本是一家。记者采访时,他动情地回忆起自己与管桦最初的相识。

  关仁山于1989年底结识管桦,并深得先生知遇,他对管桦先生的人格与文品也极为推崇。早在小学时代,关仁山就被《小英雄雨来》所倾倒,认为这部中篇小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当之无愧的抗战文学经典。他说:“我们这代人是读着管桦先生的抗战作品成长起来的。尤其是以冀东为背景的抗战小说,使后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脚下这片不屈不挠的英雄沃土。回望历史,重新审视这部中篇小说,仍能感觉到其中的亲切与美好。文学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后人不间断地阅读和揣摩。现代人重温《小英雄雨来》,不难从雨来复仇的眼神里、从日寇铁蹄下的大好河山中,领悟到什么叫做民族的自尊、自立和自强。”

 

  王家惠也深有同感,他说:“如果历史地看待这部中篇小说,管桦先生‘人性地观照战争’,仍是开先河的创举。作品历经时间打磨和时代淘洗,至今,《小英雄雨来》仍被广为喜爱,就已经证明了它卓越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与丰润新城的管桦纪念馆隔路相望,是当地一家实验小学。正午时分,学生们熙熙攘攘地走出校门,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高年级的学生。一谈起《小英雄雨来》,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讲开了:“你瞧,对面就是新落成的‘管桦园’———著名作家管桦的纪念馆。老师一讲这篇课文就会提到,管桦是《小英雄雨来》的作者,而且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丰润人。”“小英雄雨来实在是太可爱了,我还买了那本连环画呢。他特别机灵,打起日本鬼子来像捉迷藏似的,看着都解气。”“打击侵略者,就应该拿出雨来那种气魄来……”

  一名小学教师介绍说,“丰润人绝不会淡忘小英雄雨来,虽然抗战胜利已经60周年,烽火岁月已成历史,但是,历史的创痛不能忘记,包括小英雄雨来在内的文学形象,其实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要让孩子们继承这一遗产。”

  【作者简介】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0年1月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三女河乡女过庄村。1940年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曾做过随军记者,1943年调到冀东军区尖兵剧社从事文艺创作。全国解放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乐团从事歌词创作,1963年调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任驻会作家。2002年8月17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乡唐山病逝。他的代表作为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长篇小说《将军河》等,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等传唱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