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谢冰岩系著名导演谢晋的哥哥(全文往下看)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 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识之士需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才能达到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达到远大目标。
“淡泊明志”,可使人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潜心修炼,心如止水,胸襟开阔,天人合一,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摄得当,是不会得病的。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历来的养生学家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黄帝内经》中有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两条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二是“恬淡无为”。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在《千金要方》中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柱,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柱,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便是“生命之油”,平时修心养性,就会减少“生命之油”的消耗而延长寿命。
现实意义
说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在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中,更需有一颗淡泊自然的平常心,努力工作,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反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尤其是众多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但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淡泊的,静谧的。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福建省永安市燕西街道中山社区有一位83岁的许孚老人,坚持长年作画,并在自家办国画馆,免费供人观看,且无偿赠授画技。老人1924年出生,祖籍福建明溪,退休于明溪胡坊中心小学,享受离休待遇。自幼酷爱书画,幼时就能临摹《岳母刺字》,青年毕业于蔡元培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1945年就在明溪县青年馆主办“许金生国画展”,誉震全县。后受文革影响,中断了对国画的学习研究。拨乱反正后,1987年63岁的老人重新挥毫作画。在画馆门背面两旁挂着诸葛亮的名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为座右铭自勉,苦心孤诣,夜以继日,终于取得非凡的成就。作品参加美、加、新、韩等十几个国家地区书画展,入编《中国当代名人录》、《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等308部典集,被誉为“世界华人风云人物”、“杰出国画艺术家”等十余个荣誉。
晚年的老人生活本应是悠闲自在,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老人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不顾儿女的反对,自费50万元在永安市首建“磨墨山人国画馆”兼住宅,于2000年正月开馆。馆内共有老人从1945年始办画展以来的历史题材传统国画作品近两百幅。几年来,来参观画展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许多省内外人士慕名而来,这儿成了国画爱好者的聚集点。到了寒暑假,孩子们喜欢来“许爷爷”国画馆游玩,老人总是不厌其烦传授国画知识与技巧。
多年来,老人把毕生的精力、财力全部投入国画馆的建立上,不图回报,生活十分俭朴、经济拮据,儿女难免有些怨言,但老人对艺术的执着打动了儿女,儿女也渐渐理解老人了。问老人曾经是否后悔过,老人坚定地说:“能为社会为后辈做些有益的事,是我最大的乐趣。得到社会的认可,是社会对我最好的回报,虽苦犹乐,毫无怨言”。近年来老人的身体每愈况下,问及老人是否坚持办馆,老人点点头,提高嗓门:“要继续办好‘磨墨山人国画馆’,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瑰宝传承下来。”这就是老人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