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2013-07-17 15:02: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老少散文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http://www.hf365.com/ent/images/0.gif
合肥在线   2013-07-11 12:48   稿源: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将本文分享到微博: http://v.t.qq.com/share/images/s/weiboicon16.png
http://www.hf365.com/ent/images/0.gif

    少时在乡下,最爱食桑葚。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夏天的桑葚是绝好的美味。

    房前屋后,塘边路旁,似乎都有寻常不过的桑树。那桑树有的是野生的,有的是人工栽植的,形状不像现在的白杨高大挺直,然而,桑树有形。曲折如盖,婀娜多姿。最可贵的是,桑树是所常见的树种中间的硬料,枝桠又最柔韧,再细的枝桠也不会断裂,因此,攀爬桑树一般不会有危险。不像有的树枝桠特脆,一不小心便啪地一声折断,攀爬的人就会被摔个鼻青脸肿,甚至腿断胳膊折的。

    桑树结有果实,我们叫它桑葚。桑葚初时是青的,然后发红,然后发紫,最后发黑,亮晶晶的汁液涨破表皮,开出碎碎的桑穗儿,结满了桑籽儿,然后从树上坠落。这个时候,桑葚就不能吃了。能吃的是红的紫的黑的桑葚。桑葚酸甜适口,但要摘成熟的,快要成熟的桑葚虽然色泽红润诱人,但依然很酸。真正成熟了的桑葚颜色是紫中透黑,黑中透亮的。采摘时要掐那截绿绿的葚柄,避免碰到葚果。否则稍微一用力,它便会破碎,浓浓的汁液会让手指顿时成为紫红色。

    还有一种桑树,结出的桑葚果又大又白,胖嘟嘟的,像蚕。那种桑葚好像只有甜味,没有酸味。但是,那种桑树太少见,印象中,我只见到过唯一的一棵,盘根错节地长在村头,老气横秋,结的桑葚也越来越少,根本不够孩子们争抢。

    桑葚熟的时候,正值盛夏。遇到桑葚树,不论有多高,我都要采摘一些,填到嘴里,享受一份难得的甜蜜。那时候,乡下食糖的供应是非常紧张的。而桑葚的甜味赛过蜜糖。或站在树底下摇几下,那红的紫的黑的成熟果实洒落一地,抓起一把放到嘴里,红的酸,黑的甜,紫的酸中带甜,甜里透酸。紫黑的汁液,把我们的嘴巴染得乌黑,把雪白的牙齿染得不成样子。

    桑叶稠密,遮阴避暑。有时候,爬上一棵树,在粗大的虬枝上面一躺就是半天,看着天空的云飘来飘去,思绪随白云一起乱飞。还可以看那些小鸟跳来跳去,啄食葚果,一点都不怕生。那个年龄,我还不知道诗经,还不会背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只知道桑葚果吃多了,回到家里牙倒得连面条都咬不断,没有一点儿力气。

    读书后,我才知道桑葚自古至今一直是很受欢迎的。《诗经·鲁颂·泮水》中写到:“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它还曾多次出现在各种文学典籍里,被文人雅士们反复歌咏。

    桑葚除了鲜食以外,还可以晒干贮存作为度荒食品。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孝叫做“拾葚异器”。《后汉书·蔡顺传》中写道:“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牛蹄一赠之。”意思是蔡顺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遇到饥荒,粮食不够吃,母子只得拾桑葚充饥。蔡顺拾桑葚时,总是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不同的容器里。赤眉军遇见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蔡顺答道:“黑桑葚甜,留给母亲吃,红桑葚酸,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大米三斗,牛蹄一只,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相传三国的时候,曹操行军打仗。路过河南新郑时,军粮接济不上,就是靠新郑地区的老百姓捐助桑葚而解决了困难。据史记载,黄河流域的百姓,也曾依靠桑葚度过多次的饥荒。

    后来,我才知道桑葚像桑叶、桑皮一样,都是可以入药的,而且于男人是极好的补品。然而,这个时候,吃桑葚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农村人的眼里,只剩下速生的白杨,其他树种一概剿而灭之。乡间寻常不过的桑葚,大多已退出了乡村的历史舞台,给人留下一个甜蜜中略带酸涩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