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明心见性
http://s9/middle/499314e7h8b8feacae3f8&690
(文/昕子)人心向善,上善若水。人心如水,水深则浑,心大则浊。人心如镜,需常擦拭,久放蒙尘。
一泓清水,清明澄澈,波澜不兴,却能照出青郁的树,翠绿的小草,飞舞的彩蝶,翱翔的苍鹰,深邃的蓝天,悠然的白云……
一江春水,波涛汹涌,固然有着雄壮的气势,骇人的声音,不息的奔腾,却看不清道路,认不清自性。于是放纵自我,最终消失在尽头,迷失自我。
照见百态世相,照见自性,心态悠然;处事处世,游刃有余,真实自然。
照不出世相,认不清自我,一味孟浪,或有横空冲泻之势,最后难免耗尽气力心神,不知所终。
读《六祖谭经》,很佩服神秀大师对心性的觉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入佛门未得,却“有大利益”。至于六祖惠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深得佛理,却让人很有些茫然,实在不知道如何修炼?也不知道修炼什么?细细想来,把心性比作明镜或许更合适一些。
古人的明镜是铜做的,时常拂拭,确能照见心性万物。如今的明镜是用玻璃做成,似乎更与人的心性接近。
人的心性,起初就是一块透明的玻璃,似有似无,不易捉摸,可又实实在在。凝神静气,深思透悟,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然而,因其透明,人们透过玻璃关注到的往往是他人和万物,而看不到自己。于是看到的多是他人的高矮美丑,优劣长短。
而明镜如止水,照见万物世相,照见自我,真切地反映一切。照见人世万象,多能反省自己,认清自己,从而明心见性,从而利我利他。
玻璃变成明镜,是因其另一面镀有珍贵的水银。人心若要觉悟,也需给自己的心镀一层水银——精心修炼。
修炼心性其实就是多回照自己,不要总盯着别人,把别人放在对面,而迷失了自己。把别人和自己放在同一面,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照见别人,也照见自己。
修炼心性就是努力让一颗极易波澜的心平静下来,宁如止水,结为明镜,任风吹草动,任风云变幻,总能照见世态万象,总能理智清醒,总能保持自我心性。
人心如水,水以静为真;人心如镜,镜以明为本。在喧闹浮躁的红尘世界,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难能而可贵,自利而利他。
http://s1/middle/499314e7h8b8fedb3d6b0&690
http://s3/middle/499314e7h8b8fee697932&690
http://s11/middle/499314e7h8b8ff090345a&690
http://s8/middle/499314e7h8b8ff1723277&690
http://s6/middle/499314e7h8b8ff2346a7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