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商品亦或作品?

(2013-07-19 21:46:24)
标签:

文化

影评

分类: 秋洋影评

最近看了电影《小时代》,说些什么好呢?几乎没有太多好说的。

 

我并不想说《小时代》有多么的烂,但的确又很难找出它的好来。它仅仅是众多普通商业影片中极普通的一个。虽然吸引了无数年轻观众,虽然票房一直在攀升,但这并不能表明它便是一部好电影。与其说年轻人是在追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在追电影以外的东西。叫座不等于叫好,高质量未必高票房,这便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悖论。

 

今年有三部以上海为题材的国产电影:《大上海》、《危险关系》和《小时代》,虽然都有大明星倾力出演,但它们并未给我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空间。去看它们完全是因为都是以上海为背景,我好歹也在那生活过几年,看看究竟能说出点上海的啥。结果印象惊人的一致:均是空洞无物、毫无内涵,可看可不看,看了也白看的“低质商品”。你能明显感到商业的冲动和思想的无力,而这样的国产影片依然每天都在被生产。

 

好在国产电影也不全是这样,总还有一些大导演或新导演偶尔能拍出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疯狂的石头》、《恋爱33天》、《人在迥途之泰冏》都是成功的商业类型片,叫好也叫座,但它们依然只是品质比较高的“商品”而已。而真正能直抵人心,能够让人有所回味、有所思考、有所触动的好电影并不多,如《一九四二》、《可可西里》,又如《致青春》等等。

 

《一九四二》无疑是一部史诗电影,首先应归功于刘震云的原著《温故一九四二》,其次得感谢冯小刚将其浓缩成电影作品,让人们能在短时间里重温历史、怜爱生命、感悟人生。电影其实永远不缺题材,就如文学永远不缺素材一样。光从历史长河中随意撷取一小朵,便足以让人们的心潮掀起狂澜。《一九四二》看似在写1942,其实是在写五千年中国历史;看似在说河南,其实是在说中华大地;看似在写东家、栓柱、星星和花枝,其实是在说中国苦命的老百姓。

 

我也将《小时代》与《致青春》自然的作了个对比,因为都是明星转行“触电”的处女作,都是今年票房很火的影片,都是青春与爱情的主题……如果非得给评个分,我认为能得100分:《致青春》70,《小时代》30。或者说一个是大学水平,一个是初中水准。或者说二者根本不具可比性,因为一个是作品,一个是商品。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国产电影除了盛产热销的“商品”外,如何尽可能多的出些“作品”,甚至是“精品”。这其实是我等电影和文化爱好者所关心的话题。

 

所谓“作品”,是指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的智力成果。所谓“精品”,则是指精心创作的作品、上乘的作品、最精美的物品。电影不光只是商品,它也是一种可以容纳文学、摄影、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艺术。电影理应与人的心灵与精神层面相关,至少有一部分电影应该记录和思考人类的客观世界、心灵世界和理想世界。

 

这些年来也看过不少外国片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我越来越觉得国产影片的水平与其相差可能是数十年的距离。正如中国演艺虽然正在繁荣,但与美国百老汇和拉斯维加斯斯的演艺还存在巨大差距一样。虽然偶尔也能见到极少数质量不错的国产电影,但平均水平被更多的烂片、庸片无情的拉低。这不光是电影环境和电影技术的问题,人才与人文精神的匮乏也许才是更主要原因。

 

如今充斥国际影坛的美国大片,很多也都是场面火爆、博取眼球的娱乐“商品”,不过也不乏能直抵人心的优秀作品。我喜欢用“直抵人心”来衡量一部电影的优劣,用其来区分是一般的商品还是优秀的作品,如果它能打动人心,引导人心,甚至拯救人心,那么它一定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甚至精品。

 

在我看来,美国电影中有一大批好的纪实类电影作品。如《一日人生》是由两位奥斯卡大导演发起,通过YouTube征集了全球192个国家不同人物的真实生活场景,并经过精心剪辑浓缩反映了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世界不同角落人的生活与命运。影片真实且富有感染力,让人更贴近和了解生命,更懂得和感悟人生。还有如《拯救大兵瑞恩》、《星条旗永不落》等,除了充分表达战争的残酷以及对战争的反思,也生动刻画了人性以及彰显了某种精神。

 

纪实类影片中还有一类是传记型电影。虽然是由美国拍摄,但影片主人公不一定都是美国人,它将视野放到了全人类。如《辛德勒的名单》、《林肯》、《硅谷传奇》、《社交网络》、《年轻的维多利亚》、《罗琳的故事》、《甘地传》、《不惧风暴》等,让你在银幕上近距离感受这些“牛人”风采的同时,又能重温历史,还能参悟人生。反观国内,除了《中国合伙人》可算得上是半部外,则很难见到类似的传记类影片。

 

美国还有一类电影可归于励志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等。当然几乎所有传记类电影都带有励志的色彩,都对人生与人心有所裨益。还有一类奇幻类的美国电影,除了情节精彩、画面好看,总还能拍出点有关“人性”的东西。如《金刚》能将猿与人的“爱情”拍得相当感人,《返老还童》则将一个“逆生长”的故事刻画得充满温情,《人生遥控器》则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时光的珍惜……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是一部好看又耐看的电影,不仅因为它的画面美得让你欣赏多次依然会被陶醉,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能让你有许多思考和回味的空间。人人都曾是“少年派”,人人心中皆有“猛虎”。李安也因《少年派》再度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尽管影片里没有一个中国人,尽管电影制片地是在美国,但我宁愿将它看作是一部属于中国的电影,它也应该成为国产电影的标竿。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好电影不仅可以拍得“好看”,可以“叫座”,而且可以“直抵人心”,至少也应该让观众有所回味和感悟。这需要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手段,更需要电影人对文学、对人生、对人性的理解与思考,需要中国电影人和电影圈弥漫着一种人文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