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畜生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同根同源,还是相互转换?
看了几部关于“畜生”的电影,想写一写关于“人与畜生”的文章。电影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人”,不光演电影是人,拍电影的是人,看电影的也是人。这似乎是一句废话,电影本来就是人搞出来的,难道还想让“畜生”拍一部电影不成?
畜生拍电影不可能,但畜生演电影却已成为事实,而且畜生演的电影越来越好看,吸引了无数不是畜生的人观之,甚至为畜生流下了眼泪。著名的《金刚》便是一部,虽然它是虚拟的“畜生”。另外《两只老虎》(又名《虎兄虎弟》)、《熊的故事》、《宝贝小猪》、《导盲犬小Q》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畜生电影,也实实在在好看。
《虎兄虎弟》讲述的是两只小老虎的妈妈被猎人打死,一只被抓去了马戏团,学会了跳火圈,另一只被国王的儿子收养,成了宠物。后来两兄弟在人类设置好的斗兽场里相遇,当他们终于认出对方时,无论如何也不肯互相残杀,而是一起努力逃回了大自然。
《熊的故事》我很早就看过,但最近又看了一遍,有了许多新的感受。《熊》讲述的是一头小熊的妈妈被石头压死了,而小熊孤立无依,幸好遇到了一头被猎人射伤的大公熊,并认其作为了“义父”。从此小熊在“义父”的庇护下,躲过人类与自然的重重劫难,得以茁壮成长。
而《金刚》则是一部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的影片,也是我评价最高的一部“畜生”电影。既是好莱坞大片制作,又极尽动画特效之能事,还充满了成功的商业味道,但它又是一部充满人性的哲理影片,故事演绎了“畜生”与女主角之间的动人爱情,让人一点都不觉得虚假,相反让人类为之汗颜。
其实畜生电影很多,它们均以畜生为主角,从畜生的角度出发,折射的却是人类都能理解也都忽略了的动物情感。原来所有“畜生”都是生命,它们有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生存理应受到尊重。而事实往往是因为人类的贪婪与侵略,将这些畜生们逼上了绝路。
畜生不是人,而以“不是人”为主角的片子,真是数不胜数。绝大多数动画片都以“不是人”为主角,赢得了孩子和大人们的喜爱。中国不是很早就有以“畜生”为主角的小说吗,《西游记》的主角都是猴啊、猪啊、马啊什么的。另外还有一些纪录片,也纯粹以“不是人”为题材,如《迁延的鸟》、《帝企鹅日记》等,都是反映“不是人”的精品。
“畜生”电影看似拍的是畜生,其实是以人性取胜。它之所以能吸引并感动亿万观众,是因为它站在畜生的立场在思考问题,因此也能引起人的共鸣,还有深深的反思。这些片子介于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既引人入胜,又促人反省,导演用人性化和人文的视角,对人与畜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力度真达生命深处。
彼得·辛格在《动物解放》里说:“我们并不需要‘爱’动物。我们所要的只是希望人类把动物视为独立于人之外的有情生命看待,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类的工具或手段。”也许,这便是所有先行者的共识。可喜的是,有一批人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并率先行动起来。也正是因为这些先行者,才出现了这些“畜生”电影,也正因为这些“畜生”电影,才会不断出现许多爱畜生的后来者。
“只有人类,才是动物最致命的敌人,也只有人类,才能保护它们生存”,《虎兄虎弟》的结尾如是说。尊重这些畜生,原本是人的义务,别忘了,人也是动物。否则,人就离沦为畜生不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