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却读了一回万里书。
从深圳到北京差不多5000里,这一来一回,刚好1万里。每次出差,我都会先安排好飞行途中该做的事,一般是听评书,这样轻松、惬意、不会乏、还可学东西。有时也会带一本书,但多半时候看一阵子就乏了。这次去北京,自然同样有所准备,要不,三个小时的飞行也够让人受的了。
在整个去北京的空中,我一直在看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说来我也够落伍的,这本是2006年的热门书之一,我却在2007年底才看它,如今都2008年了,我还在看它。与《明》相识较晚,是有原因的,因为我对它抱有成见,原以为它虽然畅销,不过是伪书而已,况且我对明朝的历史也算较熟悉了,还用看它吗。
后来发现是我错了,这套书原来如此好看,一拿起就几乎放不下,难怪它还上了CCTV的《读书》时间。看来这本书有它的独到之处,也有它独有的价值,它说的是正史,却用了小说的笔法,以轻松幽默、非常吸引人的方式来讲述。它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最早在天涯论坛崛起,引起“明矾”骚乱和“明月门”事件。
看来我也是“明矾”之一,因为我很喜欢读这套书,这次乘机更是手不释卷。从登机落座到飞机着陆,我一直在读《明》,将近三个小时的飞行,加之起飞前的等待,这么长时间我没闲着,我完全沉浸在明朝的那些“破”事儿当中。而且在去北京的路上,看的刚好是北京保卫战这段历史,也算是一种巧合,以及之前的“土木堡之变”和之后的“夺门之变”。不用说,比我之前了解的历史更详实、更生动、更有趣、也更近人。
可以说,《明朝,那些事儿》创造了一种新的写史风格,也培育了一种新的读史习惯。无数的网友愿意在网上长篇浏览,许多的年轻人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兴趣,而且还有一个奇迹是,它让许多女性爱上了历史,我身边的几位女同事都相当爱看《明》,甚至还有一位用两个晚上就将几本全部看完。可以说,这是《明》的成功,也是当年明儿的成功,而对传统的历史书则可能是一个讽刺。
从北京回来的途中,我又“故伎重演”,依然故我地在看《明》,同样是从起飞到降落,我都没做别的,没听评书、没翻杂志、没无所事事。巧得很,当飞机到达深圳,我的《明》也刚好看完。如此一去一返,飞行一万里,读书共一卷,可谓一“目”千里。我庆幸这次出差带上了《明》,它让我的旅途不再无聊,而且收益颇多。它也创造了我在飞机上读书最长的纪录,可谓万里长“读”,实属“高”《明》之举。
古人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则是读书跨万里,下“机”如有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