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许多人骂《十面埋伏》相比,我是甘愿中“埋伏”。
   
看电影看电影,关键在于你怎么看。是用批评的眼光,还是用欣赏的眼光?就像看一个人一样,若是你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则这个人满是缺点,甚至一无是处。若是用欣赏的眼光看他,则你会发现其实他还真有不少优点。我是属于后者,两年前看完《英雄》,写了篇《英雄与美》。如今看《十面埋伏》,我也是专挑它的优点看,要说中了“埋伏”,那也是心甘情愿的。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2000多年前西汉李延年的一首《北方有佳人》,被现代人谱了曲之后,在《十面埋伏》中吟唱,也很是有点味道。尤其是影片结尾金城武抱着死去的女人,深情且悲伤地再次唱起,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武侠电影,不能不看其“打戏”。全片有五处对决场面,可以与《英雄》中棋馆、藏书阁、胡杨林、九寨沟和雅丹地貌相媲美。牡丹坊之战,小妹长袖善舞,刘捕快初露峥嵘;丛林之战,金捕头拈弓搭箭,英雄救美;花海之战,初现飞刀绝技,爱情相伴而生;竹林之战,不同于《卧虎藏龙》之柔美,每一根翠竹都可能是致命的敌人;雪地之战,两位“情敌”如雪地里撕咬的两头北方的狼,结局在白雪静寂的衬托下更显凄美。《十面埋伏》,从树林打到竹林,从秋天打到冬天。制片人张伟平说,《埋伏》是一部向中国武侠片致敬的作品。
     
张艺谋对兵器的慢镜头特写,也有着他的独到之处。先说箭,《英雄》中如蝗虫般扑面而来的秦箭,形成黑云压城之势,让人不寒而栗。《十面埋伏》中金捕头弯弓引箭,四箭连发的画面,也是刷人耳目、令人叫绝;再说飞刀,影片中多次展现飞刀呼啸着向你杀来,体验飞刀在空中飞行的全过程,有如看“四维电影”,让你不觉想要闪一下(当然如果是真的,你是万万闪不及的)。还有“仙人指路”一幕,豆子如“鼓上蚤”,小妹长舒广袖,“声东不击西”,随着骤雨般的鼓点,让观众看得血脉沸腾。
     
影片画面,仍然是一如既往的美。尤其是“山花烂漫”和“林海雪原”两幕,更是将人醉倒。老谋子的长处在于,善于运用色彩和某种介乎国画与油画之间的效果,来构思那几乎站不着脚的情节。其实风景是美,但关键还得看谁来拍。色彩、用光、角度、意境,张艺谋确实有着他的独到本领。殊不知普通一景,在凡夫俗子眼里也是就枯花野草,但在老谋子的镜头下,也能让其焕发出令人心悸的美丽。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如果说《英雄》表达的是“英雄气短”,那么《十面埋伏》则说的是“儿女情长”。“回来,为一个人”,简洁而有力的爱情誓言,不但打动了小妹,也打动了心中充满爱的每一个人。其实张艺谋也是个情种,他习惯用唯美的手段来演绎爱情。《我的父亲母亲》就不必说了,《埋伏》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虚拟的古代爱情故事。影片主演金城武说:“影片中人物可以为爱情放弃一些东西,其实是很简单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人物的称谓也颇有一些特色。跟《英雄》相比,《十面埋伏》中人物名字没有残剑、飞雪、如月、长空那般花俏,除了绰号“随风”外,都是朴实的邻家称呼,如小妹、大姐、刘捕头、金捕头等,不知是否是导演有意为之。不过“随风”绰号也是别有一番趣味,“非官非民,无门无派,来无影去无踪,随意的风。或曰随处风流的风。”
     
说到演员,许多人都骂章子怡演技不行,只适合演“妓”。我倒替她鸣不平,既要招人怜爱,又要打出个花样,片中角色也就非她莫属,叫杨紫琼、巩俐来是万万不行的。难怪李安、张艺谋都钟情她,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混血儿金城武帅到发烧,演风流多情金捕头还挺传神。刘德华则稍逊一点,人物性格不够饱满,且又是一个“超级卧底”,因此有人戏称《十面埋伏》是唐朝版的《无间道》。不过影片结尾刘捕头那一镖没有发出去,突显人物的人性化一面,也使影片有了一个比较出人意料的结局。
     
作为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中国影坛还是有着他的位置的。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张艺谋,中国电影会怎样?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到《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英雄》、《十面埋伏》,张艺谋是有他的实力的。他完全可以用一种很擅长的手法,来轻易讨得中国观众的欢心。但他没有,他总是在不停尝试,即使失败。正如陈凯歌对张艺谋的经典评价,“为艺谋,不为稻粮谋”。
     
《十面埋伏》从商业运作上看,依然是个经典。《埋伏》究竟埋藏了什么?是《英雄》的翻版吗?人们的好奇心被抓住了,导演也就抓住了大市场的脉搏。《英雄》以2亿5千万的票房,成为建国以来票房最高的一部国产影片。不知《埋伏》一片,能否再造一个神话。我预言,其商业前景仍然十分可观。就商业大片的角度而言,《埋伏》不成功,也是成功。
     
当然《十面埋伏》也确实有着它的先天不足。剧本和情节,依然是张艺谋武侠电影的短板。我大略数了一下,一场戏下来章子怡脱了五次衣服(包括被别人脱的和自愿脱的),四次接吻,四次“卧倒”,而且死了三回才算死完(观众们都盼着她死,要再不死,就真是“罪该万死”了)。另外在竹林里头那帮家伙削竹子的画面,也太写实了点儿,难怪会引来观众的一场哄笑。还有最后打斗的场面,显得有些血腥,让人不忍目睹,不如《英雄》里“杀人不见血”。
     
影片落幕,突然响起了几句什么歌,与刚唱完的《北方有佳人》极不协调;银幕上还冒出来一句:谨以此片缅怀梅艳芳小姐,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跟观众的情感发展完全没有接上茬。后来了解了原委才明白,原来拟在影片中饰演江湖大姐大的梅艳芳逝世,给张艺谋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在这部电影里,我们极需要这样一个角色,除了阿梅不作第二人想。”因此,张艺谋才加入了上面的一幕,也不管观众明白不明白,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
     
另外《十面埋伏》商业运作的成功,和《英雄》一样只是征服了市场,并没有彻底征服人们的心灵。画面的震撼,只能震撼人们的视线,却未能震撼人们的灵魂。如果张艺谋以后的片子能够将艺术与意义更好地结合一下,当然遗憾就会少了许多。就像他拍的《我的父亲母亲》,就像冯小宁拍的《紫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丽,更见其内在的光芒。
     
不过“电影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所谓完美也是相对而言的。因此,我依然为《十面埋伏》投上一票,依旧为它的精彩之处鼓与呼。不为张艺谋,为中国电影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