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侃漫画1
作编辑的好处之一,是有作者请你吃饭。这正是我从漫画作者堆里跑到出版社当漫画图书编辑的原因。今天中午宰的是黎毅。他是这几年中国漫画圈里独一无二的人物,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事:他以自己优质的长篇漫画《混沌村》,日连载于《京华时报》5年而不被喜新厌旧的报刊编辑撤换。每日的凸凹故事,也成为《京华时报》的一道特色小点。黎毅同志以身作则,告诉漫画人一个道理:优秀作品是可以象欧美漫画一样,在报刊长期赢得自己的根据地和粉丝的。
要说独一无二,这个词用在我身上也是无比恰当的。当然不是说我的漫画好得独一无二,是说我在近年中国漫画圈里,是惟一既是漫画人、又是漫画出版者脚踏两条船的。今天中午就是两个独一无二的人的相聚了。但是我们聊的不是独一无二的话题。
既然是为漫画人做嫁衣,我这里三天两头自是贵客不断。由于踩着漫画人那条船,我和作者们聊得都很投机。聊来聊去,大家关注的话题都是一样。就在两周前,我在同一个地方和《我是豆豆》的作者杜彭在聊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是,那天由于他刚从澳大利亚回来,吃完饭他掏来掏去掏出来的都是澳元,我只好请了客。
作为一个脚还踩着漫画出版那条船的人,我想有必要把我到出版社后对中国漫画出版所见所感,以及从一个作者到出版者视角的变化,逐篇逐条向漫画人和漫画爱好者陈述。毕竟我的身份特殊,看到的可能比大家全面一些。话又说回来,一叶障目的错误我也会犯,说偏说反的地方我也会有,不妥之处,大家骂就是了。
第一个问题还得说漫画人和政府政策情绪上的抵触。很多作者来说,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支持是雷声大,雨点小。1年多前我还没到出版社工作,同大家一样确实没觉得从政府各项动漫扶持政策中实实在在得到过什么好处,比如说我熬夜为敬爱的母亲们画《家有一根》,新闻出版署也没有让我单位通知我第二天可以晚点去上班。现在回头看,我们是的的确确在这些政策下成长起来的。道理很简单,没有政府的漫画工程,哪里有这么多漫画刊物去发表你的作品呢?没有政府对发展动漫政策舆论的引导,哪里有这么多报刊、网络等等媒介需要你的作品呢?20来岁的朋友们可能还没做过对比:今天的中国漫画,比起10多年前,已经是天壤之别。那时候,哪有几本漫画书可读,哪有几部动画片可看。
还有,很多人说政府限制了日、韩漫画的引进,搞的大家想看好漫画很难云云,这个论点就太糊涂了。政府限制他们不让你看到那些漫画,是给你机会能画漫画挣出稿费来请我吃饭啊。平心一想,我们自己画的东西比不了他们。他们的东西进来了,读者是花钱买那些比我们好的还是买我们比他们不好的呢?何况日本卡通里还有很多不适合国情的东西。我们看看身边,正是政府对国内漫画保护的短短几年,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漫画人,他们中不乏在国外有了知名度的。政府的良苦用心,其实就象一个家长一样护着大家不被欺负,快点长大。
还有一个误区是作者常把对报刊、出版社的怨气撒在政府头上。中国报刊出版有中国的国情,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出版单位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出版行为,这损害了正常出版次序和作者权益。另外,报刊出版单位体制不同,编辑水平能力和思路不同,自然会和作者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比如常见的稿件取舍标准问题,稿酬账期问题等等。这个问题就像你在楼道口绊了一跤去骂建设部——有点骂不着。政府政策在具体执行时会碰到各种问题,这可不是漫画界独有的。
说到这我看越说越复杂,再说下去今晚就睡不成觉了。所以这个问题先收场。
漫画人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才能画出独特的让人欣赏的作品,这是漫画创作不同与别的艺术行为的特点。但是不要只用自己的角度去看社会而自闭固执。适当学习国家出版政策对创作符合社会需求作品是非常必要的。话说回来,你连你的国家政策都不了解,还胆敢叫出振兴中国原创漫画的口号,那——真有点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