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河入海口生态湿地看鸟类

标签:
东营冬天观察护鸟环境黄河记录骏毅龙年人与自然摄影休闲沉淀生活 |
分类: 走进田园 |
转别人文稿: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就达5.8万公顷。
进入10月以来,气候逐渐变冷,越来越多的鸟类像丹顶鹤一样飞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冬。记者看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水域里,栖息着各种珍贵的鸟类。在一片褐黄色的芦苇围成的水泊上,3只白天鹅排成一队在水面上自由游弋,它们不时停下来,长长的脖子扎入水中寻找食物,偶尔还抬起头来欢快地鸣叫几声。
这一切,在傍晚的黄河入海口形成了鸟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成为中国沿海最大的湿地自然植被区。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龙杰介绍,这里的饵料非常丰富,而且气候适宜,对鸟类吸引非常大。现在正是候鸟飞临黄河入海口过冬的时节,每天到这里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鸟类由原来的187种增加到298种。
保护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吸引了一些常见鸟类到这里生活,同时还有大量珍稀濒危鸟类也飞抵过冬或定居。“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增加到10种,二级增加到49种。尤其是原来属于候鸟的白鹳在这里变成了留鸟,东营市也因此获称‘中国东方白鹳之乡’。”李龙杰说。
李龙杰说:“这里是现在湿地保护效果最好的地区之一,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大保护力度,为鸟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更多的候鸟变成留鸟。”
谈个人感受:
我于1994年秋天移居东营,那时这里的基础建设及生态保护刚刚起步.经过18年的创新发展,今天这里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一个生态环保城市已经建成,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大绿地大水面大林网已成格局.如今,人在林中走,鸟在林中叫,鱼在水中游,风景如画万象更新.
在这里人们可以见到各种鸟类,众多鸟类中最引人入目的应属白天鹅.我于1999年秋末来到桩西海埂,在一处人工湖里首次见到了数百只白天鹅.当时渔民杨月礼的妻子告诉我们,当风大天冷时,这些天鹅晚上会到海堤南面或渔民房前避风,人们爱护天鹅,自然保护区的住户为留住白天鹅,各家各户没有饲养猫狗的,有个养犬的也是关在笼子里.那时我看到湿地保护区的巡逻车在执勤,冬季还用玉米稻谷喂给天鹅吃.这里海堤北面是大海,南面则是淡水湖,基本处于原生态无人区,再加上政府的投入和保护,为大天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我每到一地,都会带回一点值得回忆或纪念的东西,那怕是一片树叶一张图片一本画冊或一根羽毛,当过了十年八载之后,还会见物生情,回想起时光的美好.昨天老伴打理我的柜子时,从一个小盒子里找出了99年秋末冬初我在桩西海埂检回的一根白天鹅羽毛,我把这羽毛拍摄下来,依然可以显示天鹅的圣洁之美!
保护鸟类是人类的义务,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人类自已.我已自愿加入到爱护鸟类的組织中来,宣传监护保护鸟类,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