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盆子
(2013-02-03 04:03:53)
标签:
海陆丰客家陆河汕尾 |
分类: 吾乡吾民 |
上盆子
陆河客家人把清明节扫墓称做“上盆子”,此外还有“铲地”、“挂纸”、“晒盆子”等称呼。其实,这几个名称都是扫墓祭祖过程中的一些动作,例如挂纸,指的是在扫墓的过程中,要把一些草纸撒在墓地上面;铲地,则是指在扫墓过程中,要把墓地的一些杂草铲除掉;至于上盆子,是因为陆河客家人的墓地是有地盆的,上盆子就是指去墓地;而“晒盆子”,就是祭拜的意思了。对了,客家人一般把墓地称为“地”。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节日,它是陆河等海陆丰人(粤东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粤东人,不管是客家还是福佬(潮汕),都十分讲究孝道。不仅要孝顺在世的长辈,而且对已过世的祖先,也绝不能忘却。因此,清明节是许多粤东人必定要回家的重大节日之一,都要回去祭拜祖先。
许多陆河大家族,平时大家分居各处,或深圳广州,或东莞惠州等,哪怕是过年也难得一聚,往往只有等到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时候,家族成员才能聚得齐。因为,有些家族成员过年是未必回的,但是清明节却往往必回。因为在某些人眼中,清明节甚至比春节还重要。
单从每年清明节期间,粤东连通珠三角的大动脉——“深汕高速”必定会大塞车这一现象,也可以看出粤东人是多么地重视清明节。这些年,每年清明节前,深汕高速上挤满了从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赶着回粤东祭祖扫墓的车辆;清明节后,又挤满了从粤东地区奔赴珠三角各市的车辆。
为什么会这么重视清明节呢?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为了得到祖宗的保佑,还不如说是为了感恩祖宗。没有昨天的他们,哪有今天的我们?因此,清明节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感恩节”,人们趁此对祖先表示感恩。
陆河人清明挂扫,祭品一般有整鸡、咸鱼、豆腐、五花肉、酒、茶、饼干,以及草纸(叫金纸银钱)、蜡烛、香和鞭炮。流程是:先把墓地上以及周边的杂树杂草砍倒拨掉,把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把纸撒在墓地上方,再摆上祭品,点上香和蜡烛,倒上茶和酒。接着是念请神词,把祖先请过来享用供品,这个一般由家中年长的念。茶和酒过三巡之后,就先烧草纸,说是烧给祖先享用。最后是放鞭炮。这一切完毕之后,就可以收回祭品了。把祭品拿回家后,整个家族就一起聚餐,把祭品吃掉。其中,五花肉一般是用来煮客家咸菜。这样煮的咸菜,肉多油足,特别爽滑可口,是最好吃的。
说起清明扫墓,不得不提“打醮孟”和“分醮孟”这些特殊的客家人清明节习俗。“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打醮”则是指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这里说的“打醮孟”,是指如果见到有人在祭祖扫墓,那可以在那里守着,等他们祭祖完毕之后,可以上前向他们讨要一些祭品(主要是饼干)。按习俗,主家对此是不能不给的。否则的话,会给主家带来不吉,一定要分发了才吉利。这就叫“打醮猛”。不过,主家如果见到周围有围观或路过的人,不管认不认识,也要主动把祭品分一些给他(她)们,因为这样才吉利。这叫“分醮孟”。
清明节期间,抛开“祭拜祖宗”一事不提,单说这个时间段(每年4月5日前后),恰是春天渐入佳境的时候,到野外去走走,对自己的身体也是蛮好的。这个时节,万物已经复苏,草木生长得已经很繁盛,而百花也正在盛开,自然界到处都呈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山野郊外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美丽的时候。因此,古人把清明节定在这个时节,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可能有些比较懒惰的人,一年之中就是趁着清明节扫墓才到野外去走走,顺便爬爬山,锻炼身体。古人把这个时节到野外走动,称之为“踏青”。
扫墓与踏青,可说是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文化特征。扫墓代表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属精神文化层面的;而踏青代表“敦亲睦族”的休闲娱乐活动,则属行动方面的。不过,两者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人们在扫墓祭祖的同时,就顺带去野外踏青了。(QQ:33079930)
幽壹
2013年2月3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