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从人物传记中看中美的文化差异(评《坚不可摧》一书)

(2011-11-18 00:41:09)
标签:

路易

美国

坚不可摧

二战

宽恕

杂谈

分类: 书评
书评:从人物传记中看中美的文化差异(评《坚不可摧》一书)

    多年来,看了不少中国方面关于“二战”中对日作战的书籍,尽管其中有国共史观之别,但是从总体来看,仍然同属中国视角,因此所看到的并无本质差别。至于我们当年的盟友——美国人,他们是怎么看“二战”中的对日作战呢?因为笔者以前比较少接触这方面的书籍,所以不是太了解。近日,看了由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劳拉•希伦布兰德著的《坚不可摧》一书之后,终于对此有所了解,发现美国人的视角与中国人的视角有所不同。

    在这本讲述关于“生存、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的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一次次的非凡经历,向读者讲述了二战英雄路易•赞贝里尼的传奇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不是传记的传记。该书以一位普通的美国二战参战人员路易•赞贝里尼中尉做主角,从他参战前的生活(曾以长跑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再写到他的参战、海上漂流、被俘、受折磨、获救、自我消沉后的醒悟等一系列的非凡经历,折射出美国民众对“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参与过程和对这场战争的理解。

书评:从人物传记中看中美的文化差异(评《坚不可摧》一书)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写传奇英雄人物的“传记”,既没有在他出生时安排诸如神仙显灵或从小就聪明伶俐的情结,以显示他天生不凡,也没有避讳主人公路易顽劣不堪的少年生活,没有把路易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把他的喜怒哀乐,好的坏的都一起展现出来。在这本书里,“英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跟读者身边的寻常人并没什么两样。

    该书最让笔者感兴趣的,则是本书最后所传达的那种“宽恕文化”。在该书末尾处,描写了主人公路易在战后数年,因为一直记挂着“报复”曾在战争中迫害自己的日本人渡边弘光,所以导致自己在生活中逐渐沉沦,并且越陷越深,最终到了无法自拔的境地。这个事例告诉读者:如果把仇恨一直记挂在心上,那其实锁住的是你自己,最终伤害的也是你自己。只有把一切放下来,彻底走出来,那样才会换来新生。

    接着,在受到神父和上帝的感召之后,路易开始醒悟。最后,尽管日本战犯渡边弘光在战争期间,对书中的主人公路易等美国战俘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虐待,包括动不动就神经质地殴打、经常性挨饿、迫其做苦力等暴行,而且还直接导致路易战后数年一直生活在战争阴影之中,久久不能自拨,但是包括路易在内的美国人,仍然表达了对渡边弘光等日本人的宽恕,从而彻底放下了自己心中的怨恨,使自己解脱出来。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是在渡边弘光等日本人并没有做出真心道歉和忏悔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美国是公认的“战胜国”,日本是“战败国”。

    这点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讲究的是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提倡的是“有仇不报非君子”。尽管有时也会提倡“宽恕”,但那往往是建立在对方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或罪恶,并且已经对此反复进行真诚的道歉和忏悔的基础之上。否则的话,“宽恕”就无从谈起,“报仇”或“惩戒”才是“胜利者”应该采取的行动。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宽恕”精神和“乐观”、“积极”的心态,才使本书的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能够在历经二战时的空战、坠机、太平洋上47天,长2000英里的漂浮、被日本人俘虏后饱受折磨、战后深受战争阴影纠缠等苦难折磨之后,仍然能够长寿至今(94岁)。假如他不曾“宽恕”的话,恐怕早就被心中那沉重的心魔给压垮了。

    在看了之本书之后,笔者认为,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宽恕,哪怕对方是曾经深深折磨过你的敌人,你也一样要懂得宽恕。(QQ:33079930)

幽壹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youyi009

         幽壹
2011年10月29日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