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关键在于定位
(2010-11-27 15:10:09)
标签:
深港大都会港珠澳大桥国际中心深圳河杂谈 |
深港合作关键在于定位
2010年11月25日,笔者参加了由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与香港理工大学主办,题为“2040——国家开放战略下的深港关系”的公众咨询会。在会上,来自深港双方的专家学者及民间人士各自从自己的角度畅谈了对未来深港合作的期待和建议。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深港合作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找到准确的定位。
近年来,随着深圳与香港双方经济形势的逆转,以及人民币的强劲升值,由此导致深圳与香港之间力量对比已经大幅缩小。过去,香港相对于深圳来说是绝对的大哥大,无论是块头还是质素都不是深圳所能比拟的。然而,近年来随着深圳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深圳也逐渐赶了上来,甚至出现了深圳部分区域的人均收入高于香港部分地区的情况。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畅谈未来三十年的深港合作,首要讲的就是双方的定位问题。对于深港双方来说,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准各自的定位,将对未来深港合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深圳在深港合作中的定位,笔者认为深圳既不能像暴发户那样过高地定位自己,认为香港已经没什么了不起了,迟早要被超越,所以不再把香港放在眼里,也不能未看清现状而过低地定位自己,老是持着自卑心态,认为香港一直下去都是铁定的老大哥,所以还是大讲特讲“服务香港”,而忽略了自身也可以发展,甚至有可能超越香港的事实。
事实上,关于深港未来合作的定位问题,不仅深圳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未来在深港合作中的定位,香港的同样存在着需要尽快调整心态,找准自己定位的问题。例如,上半年以来,不断有香港的专家学者及研究机构在港媒上撰文呼吁,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将释放边境禁区二千四百公顷土地打造成“边界特别发展区”,对内地居民实行落地签注,力求经济发展。目前沿深圳河深圳和香港两城之间,深圳这边是高楼林立,香港那边则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是农田荒地,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深港双方的形势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香港对深圳屡屡提出的联合共建深港大都会及国际中心城市等,基本上采取的是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的态度,从骨子里对深圳保持着优越感,以为深圳是香港提携起来的“干儿子”,所以往往不愿意顾及深圳的感受与发展利益(例如港珠澳大桥)。如今则主动提出要开发深港的边境地区。
不过,观今日香港学者提出的开发边界建议,仍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港人“自私自利”的一面。其建议完全是站在香港的角度,在
“不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进行,例如所提出的“出入签证,内地人进去后不能受雇佣”等条款,完全与当前香港与内地(尤其是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双方实力对比的现状不相符。
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深港合作一定是创新型的深港合作,不能仍是停留在老一套,所谓“前店后厂”,以香港来带动深圳。应该看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积累,深圳也已经聚集了一大笔财富,金融、市场、人力资源、技术等各方面也开始逐渐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准自身在深港合作中的定位,对于深港双方都至关重要。
另外,还涉及到深港这个“一都两城”的大都会未来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如何加紧深港更深层次的合作,加快更密紧的融合,从而真正以“深港大都会”的经济体去直面世界经济的竞争。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深港合作,还是香港与内地的互动,首先都应该站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各自基于现状找准未来的定位,双方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地看待自己。这样的深港合作才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互惠双方,最终达到共赢。只有定位准确了,然后集合各方的力量朝着定位的目标不断前进,才有可能实现那个目标。(QQ:33079930)
幽壹
2010年11月27日于深圳
2010年11月27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