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武侠小说连载]岭南英雄传(十四)
(2010-11-19 03:10:30)
标签:
杂谈 |
[长篇武侠小说连载]岭南英雄传(十四)
老怪在山洞中也留有一些银两,所以他这次回去,倒也不至于流落街头。
约过了七天左右的时间,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卜一踏入家乡的地界,他立马百感交集起来:这里的草;这里的房子;这里的味道,都使他感觉格外的舒快和亲切。
回到吉康都之后,他先去螺河边探老怪的墓。这老怪的墓就静静地安葬在螺河边,坟头已经被七年的风雨吹袭得很低矮,几乎要夷为平地了。要不是他认得坟旁的一株大榕树,他也差点找寻不到。
老怪的坟也没有墓碑,因为当日葬得匆忙,况且他当时并不知道老怪真实名字叫什么。
七年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来为老怪的坟头拨草,所以坟头上杂草丛生,完全是一片荒芜的景色。他看了觉得心酸,暗道以后每年都要回来一趟,为老怪的坟地除除草,祭拜一下。
于是他默默地把草拨掉,又给老怪的墓填了厚厚地一堆土,使坟头看起来焕然一新。接着他又撒了一些草纸,告诉别人这座坟不是无主孤坟。
给老怪扫过墓之后,他又朝螺河上游走去,想回到久别的家去看看。他家就位于螺河边的一个村子里。这村子不是很大,也就两三百人。村子里有一栋客家围龙屋,其他的房舍则四下围着这栋围龙屋而建,他家就在村东头。
他回到村里后,发现村里那些曾经十分熟悉的人,已经显得格外的陌生。此刻的他,身穿一身白色衣裳,看起来英气逼人。因此又有谁会想到,他竟然是七年前的那个靠帮人放木排为生的孤儿阿真古呢?
当他走进村子里,村里的小孩子没有一个认得他,个个都当他是外地的来客,这可真让他有种“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
进村以后,他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先去探望他家隔壁的张奶奶。当年他奶奶过身之后,多亏张奶奶不时帮扶他,时不时给他一些茶饭吃,他才不至饿死。
可惜的是,当他来到张奶奶家,张奶奶的儿子大宝叔告诉他,张奶奶已经于去年年底过身了。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伤心。
从张奶奶家出来,他就回自己的“家”,倒也不远,就在张奶奶家隔壁不远处。
他这个“家”其实也就是祠堂旁边的一小间偏房,里面相当狭小。说是“家”,可是已经有数年没住了,早已破败不堪,幸亏还没有倒塌。他轻轻推开房门,发现里面布满了灰尘,头上则挂满了蜘蛛网。
见这个样子,他忙进去打扫了一翻,准备晚上在家里住。这一打扫,可花了他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当晚他觉得有点累,于是吃过晚饭后,早早就睡下了。
次日一早,他又去村东头探望了教私塾的古先生。
古先生是个落魄秀才,其人本身很有才华,但是脾气有点古怪。古先生曾经是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后来参加科举的时候没考取到功名,于是就回村创办私塾“戆寮书室”,平日里教习村里的孩童们蒙课。
阿真想起当年自己年幼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去念书。幸好古先生并不嫌弃他,仍不时教他识字。是以他才识得一些文字,会念一些古诗。
踩着熟悉的村道,看着熟悉的村景,他来到位于村西头的古先生家。还没到古先生家的时候,他远远的就听到古老先生家里传出一阵爽朗的读书声。当他走进古先生家后发现,原来是一些村里的孩子正在这里蒙课。
只见堂中约摸有五六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坐在课桌上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因为每个孩童的课桌都是从自家搬来,所以显得有点参差不齐。古老先生则端坐在堂正中,背面有一个孔子像,像下面安有神龛,里边正燃着香。
“习相远,人相近……”古先生念一句,堂下的孩儿们跟一句。
见有陌生人进来了,孩儿们都停了下来,唯有古老先生对阿真视而不见,仍在念着《三字经》,并示意孩子们继续接着念。
接着他轻轻地走到门口,询问阿真找谁?
“古先生,是我啊,阿真古啊。”
“啊?”古老先生显然有点惊讶,又凑过来看仔细了,一会儿后才说:“果然是阿真古,村里人不是说你七年前被人掳走了吗?”
“没有,我这几年是出去闯荡了一下,昨天刚刚回来。”
“嗯,年轻人,是应该多出去闯荡一下,要多去见见外面的世面。不要像我老人家,一世人窝在这乡村野地。”
“先生不要这样说,在家也有在家的好处。”
接着,阿真就和古老先生谈了一些童年旧事,他一再感谢古老先生从前对他的关爱,使他现在能识得几个字,不至于目不识丁。
“哈,阿真古,看到你现在出落得有模有样,我就放心了。”古老先生笑着说:“那时你奶奶去世后,我可真怕你小小年纪缺乏大人管教,走上邪路。”
“谢谢古老先生。”
“你现在有空闲的时候也要多看点书,书里面能学到的东西可多着呢。”
“好的。我会听从先生的教诲,多看一点书的。”
“我这里有几本书,你先拿去看吧。”老先生说着,从抽屉里掏出几本线装书。
阿真粗粗看了一下,好像有《千家诗》、《广东新语》、《曲江文集》等,他忙拜谢老先生。
老先生指了指《曲江文集》说:“韶州张曲江是我南粤同乡,也是盛唐开声第一人,他的诗文你不可不读。”
“是。”于是阿真小心地把书包好,将其收入怀中。
两人又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了一阵,然后阿真就告辞了。
临走时,他发现那些孩童仍是在不停地念着《三字经》那几句,并不因他和老先生讲话而受干扰。他知道老先生对待学生历来都极其严格,孩子们经常因犯错而挨板子。
看着他们在那里摇头晃脑的念书情景,阿真不禁感触良多,他想起年少时的自己,是多么想也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学堂里来念书啊,可是因为家贫,那只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QQ:33079930)
老怪在山洞中也留有一些银两,所以他这次回去,倒也不至于流落街头。
约过了七天左右的时间,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卜一踏入家乡的地界,他立马百感交集起来:这里的草;这里的房子;这里的味道,都使他感觉格外的舒快和亲切。
回到吉康都之后,他先去螺河边探老怪的墓。这老怪的墓就静静地安葬在螺河边,坟头已经被七年的风雨吹袭得很低矮,几乎要夷为平地了。要不是他认得坟旁的一株大榕树,他也差点找寻不到。
老怪的坟也没有墓碑,因为当日葬得匆忙,况且他当时并不知道老怪真实名字叫什么。
七年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来为老怪的坟头拨草,所以坟头上杂草丛生,完全是一片荒芜的景色。他看了觉得心酸,暗道以后每年都要回来一趟,为老怪的坟地除除草,祭拜一下。
于是他默默地把草拨掉,又给老怪的墓填了厚厚地一堆土,使坟头看起来焕然一新。接着他又撒了一些草纸,告诉别人这座坟不是无主孤坟。
给老怪扫过墓之后,他又朝螺河上游走去,想回到久别的家去看看。他家就位于螺河边的一个村子里。这村子不是很大,也就两三百人。村子里有一栋客家围龙屋,其他的房舍则四下围着这栋围龙屋而建,他家就在村东头。
他回到村里后,发现村里那些曾经十分熟悉的人,已经显得格外的陌生。此刻的他,身穿一身白色衣裳,看起来英气逼人。因此又有谁会想到,他竟然是七年前的那个靠帮人放木排为生的孤儿阿真古呢?
当他走进村子里,村里的小孩子没有一个认得他,个个都当他是外地的来客,这可真让他有种“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
进村以后,他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先去探望他家隔壁的张奶奶。当年他奶奶过身之后,多亏张奶奶不时帮扶他,时不时给他一些茶饭吃,他才不至饿死。
可惜的是,当他来到张奶奶家,张奶奶的儿子大宝叔告诉他,张奶奶已经于去年年底过身了。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伤心。
从张奶奶家出来,他就回自己的“家”,倒也不远,就在张奶奶家隔壁不远处。
他这个“家”其实也就是祠堂旁边的一小间偏房,里面相当狭小。说是“家”,可是已经有数年没住了,早已破败不堪,幸亏还没有倒塌。他轻轻推开房门,发现里面布满了灰尘,头上则挂满了蜘蛛网。
见这个样子,他忙进去打扫了一翻,准备晚上在家里住。这一打扫,可花了他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当晚他觉得有点累,于是吃过晚饭后,早早就睡下了。
次日一早,他又去村东头探望了教私塾的古先生。
古先生是个落魄秀才,其人本身很有才华,但是脾气有点古怪。古先生曾经是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后来参加科举的时候没考取到功名,于是就回村创办私塾“戆寮书室”,平日里教习村里的孩童们蒙课。
阿真想起当年自己年幼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去念书。幸好古先生并不嫌弃他,仍不时教他识字。是以他才识得一些文字,会念一些古诗。
踩着熟悉的村道,看着熟悉的村景,他来到位于村西头的古先生家。还没到古先生家的时候,他远远的就听到古老先生家里传出一阵爽朗的读书声。当他走进古先生家后发现,原来是一些村里的孩子正在这里蒙课。
只见堂中约摸有五六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坐在课桌上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因为每个孩童的课桌都是从自家搬来,所以显得有点参差不齐。古老先生则端坐在堂正中,背面有一个孔子像,像下面安有神龛,里边正燃着香。
“习相远,人相近……”古先生念一句,堂下的孩儿们跟一句。
见有陌生人进来了,孩儿们都停了下来,唯有古老先生对阿真视而不见,仍在念着《三字经》,并示意孩子们继续接着念。
接着他轻轻地走到门口,询问阿真找谁?
“古先生,是我啊,阿真古啊。”
“啊?”古老先生显然有点惊讶,又凑过来看仔细了,一会儿后才说:“果然是阿真古,村里人不是说你七年前被人掳走了吗?”
“没有,我这几年是出去闯荡了一下,昨天刚刚回来。”
“嗯,年轻人,是应该多出去闯荡一下,要多去见见外面的世面。不要像我老人家,一世人窝在这乡村野地。”
“先生不要这样说,在家也有在家的好处。”
接着,阿真就和古老先生谈了一些童年旧事,他一再感谢古老先生从前对他的关爱,使他现在能识得几个字,不至于目不识丁。
“哈,阿真古,看到你现在出落得有模有样,我就放心了。”古老先生笑着说:“那时你奶奶去世后,我可真怕你小小年纪缺乏大人管教,走上邪路。”
“谢谢古老先生。”
“你现在有空闲的时候也要多看点书,书里面能学到的东西可多着呢。”
“好的。我会听从先生的教诲,多看一点书的。”
“我这里有几本书,你先拿去看吧。”老先生说着,从抽屉里掏出几本线装书。
阿真粗粗看了一下,好像有《千家诗》、《广东新语》、《曲江文集》等,他忙拜谢老先生。
老先生指了指《曲江文集》说:“韶州张曲江是我南粤同乡,也是盛唐开声第一人,他的诗文你不可不读。”
“是。”于是阿真小心地把书包好,将其收入怀中。
两人又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了一阵,然后阿真就告辞了。
临走时,他发现那些孩童仍是在不停地念着《三字经》那几句,并不因他和老先生讲话而受干扰。他知道老先生对待学生历来都极其严格,孩子们经常因犯错而挨板子。
看着他们在那里摇头晃脑的念书情景,阿真不禁感触良多,他想起年少时的自己,是多么想也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学堂里来念书啊,可是因为家贫,那只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QQ:3307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