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就业难”,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2010-09-10 01:57:53)
标签:
杂谈 |
防“就业难”,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据新民网9月8日报道:9月8日上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举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合作单位签约仪式。据悉,此举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及出版社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形成出版社人才培养基地与学术出版基地。社科文献出版社通过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全年安排实习生人数超过60人,实习专业和岗位全面深入,包括社会学、传媒学、新闻学等专业,这不仅为大学生就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也很好地提升了出版社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新闻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就业率连年下降,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历来被国人称之为“天之骄子”,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大学生绝对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差,之所以出现“就业难”问题,除了传统所说的“眼高手低”之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长期身处与社会脱节的大学校园,极其缺乏社会经验,因此造成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初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导致“就业难”。
在中国大学里,学校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授枯燥的知识,很少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这导致了学生比较欠缺社会实践经验,以致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社会上的企业近年来在招工的时候,除了要求学历之外,往往还会要求要有一定时限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极其缺乏的,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可避免了。
实习活动应该视为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迈进的一个过度期,它让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时候有一个缓冲期,从而可以逐步适应社会,不至于因为一下子从校园转换到社会,变化过剧而不适应。通过实习,也可以大大地缩短学生的适应社会的时间。
因此,笔者觉得学校和社会应该主动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能够适度地接触现实社会,通过实习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社会企业单位与大学签订协议,每年定期定向选派学生到该企业单位实习,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单位提供提前考察优质应届毕业生的机会,等于为自己建设了一个人才基地;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习,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最终为学校赢得声誉。可以说,这是一件三赢的事情。
总体来说,这条道路是好的,各方应该坚持下去。不过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关键是校方要处理好学生在企业单位实习期间的细节问题,防止企业单位将学生过度使用,让学生变相沦为“廉价”或“免费”劳工。因此,如何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各高校在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单位参加实习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件事情。(QQ:33079930)
幽壹
2010年9月10日于深圳
2010年9月10日于深圳
前一篇:书评:中国的前途在于制度革新
后一篇:故乡•我•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