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散文 | 
我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呤》,虽只潦潦数笔,却着实道尽了千古思家游子们的心声。随着岁月的流逝,沧海亦桑田,现如今时世早已变迁,而那端坐在一盏孤灯下一针一线为儿女们缝衣补裳的场景,早已只能在演戏中才能见到了。然而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地变幻,天下父母亲们爱护儿女的那份情意,却是恒古不变,仍是那样的真与切。
我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客家妇女。几十年下来,相夫教子、忙这忙那,费尽心血的她硬是撑起了这个家的半天边。为了儿女和家庭,她劳碌了整整大半生。甚至可以说,她已把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岁月年华全部都无私地贡献给了家庭和儿女们。一年又一年,她真是没有哪一天能有片刻的空闲,整天都是为这个为那个而操心忙碌。
从我小时候去学校上学起,她就天天要早早起来煮早饭给我吃。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家里还很穷,还在农村里住着。所以她除了耕山种地,料理日常家务之外,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到几百米开外的村旁小溪里挑几担水回家来,以备一家人的一天之用。那些村间小道既崎岖又坎坷,而母亲却要每天一大早风雨无阻地挑着担走上几个来回,我至今思之尤觉心酸。
小时候,母亲一年四季都要在房前屋后种上四时之菜蔬,以备家里数口日常之需。得益于母亲每天的辛勤浇灌培育,那些菜总是长得郁郁葱葱,于是我家里一年四季从来都不缺自家产的蔬菜吃。每日三餐旋采旋吃,既新鲜又方便,根本无需上街去买。
母亲从小就常常教导我们说:“做人要靠自己,要靠自己去辛勤劳作而活,不能整天靠别人施舍。”她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做,大半生下来,风里来雨里去地忙活着,真是说有多勤快就有多勤快。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我母亲年轻的时候,真是连老虎都打得死一只(家乡陆河乡人夸耀某人勤快之俗语)。
能说会道识大体,再加上还烧得一手好菜,且为人又勤力而不斤斤计较,所以我母亲在村里村外的人缘相当地好。一般村里村外有什么红白喜事,主人家都喜欢叫她去帮手。她去了之后,或安排事宜;或亲自下厨摆弄,总是能够处理得稳稳妥妥,让别人挑不出半点毛病。另外,如果村里村外倘有谁家同谁家有了什么矛盾,也都喜欢叫她去主持公道,彼此对立双方全都钦服她的裁决。其所看重的无非就是她为人正派,处理事情从来都是秉公直言,帮理不帮亲。
岁月的风霜不饶人,母亲也渐渐的一年比一年岁数大了起来。我每次回去,都会发现她又显苍老了些许,两鬓的白发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不过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勤劳,忙起家务活来,还是没完没了,同从前一样片刻都没得空闲,半点也不服老。我常劝告她说:“现在年岁来了,不要再像从前那么劳碌了,都一把年纪了,也该好好歇息歇息了。”可是她嘴里虽然答应着:“好好好!”却还总是忙个不停,还是像从前那样不肯轻易向别人认输。她总是这样,总是想靠自己的双手去辛勤劳作,从而过得比别人家好来。“家穷不要紧,要靠踏实去做才能过得比别人好。”这句话,她整天都喜欢挂在嘴边。
前阵子气温下降得厉害,我那天刚想打个电话回家去,让父母双亲们都要注意保重身体,不要冻着了。谁知刚拿起手机,它就“嘟、嘟、嘟……”地响了起来,一看原来是家里打来的电话。于是赶忙接听,却原来是母亲记挂着我,怕我冷到了,早早就先打电话过来。她叮嘱我说:“这几天天气变冷了,要记得穿多几件衣服,不要给冷到了。”我听着听着,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赶忙叫她不用担心我,我都这么大的人了,自己会照顾自己。唉,难怪俗话说:儿女再大,在父母眼中也仍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我让她自己跟父亲也要保重身体,毕竟年岁都来了啦,有些事情该放就要放下了,不要老以为自己还年轻,毕竟岁月的风霜不饶人啊!
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以及献给同我母亲一样的千千万万个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传统妇女。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