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业落后之本源
中国与印度同属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但为何印度能在其它方面远不如我们的情况下,软件业却能远比我们发展得好?为什么我们的人材也不少,却没能够似印度一样发展起来呢?很多人把这都归于“英语”。说是因为印度人所掌握的“英语”熟练人口比我们多,英语水平比我们高,,,总之,都是英语惹的祸,要是我们的英语也似他们那样的话,一定会发展得比他们更好的。
事实的确如此吗?真的就因一种语言而导致两国的差距的吗?这里又奇怪了,几十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对英语的重视还不够吗?全民学英语,英语热一浪高似一浪,难道在十几亿人口中,那怕是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英语学得顶尖的,绝对数也是多得惊人呀?怎么会就没人材了呢?怎么就比不上人家了呢?
当然,说跟英语没一点关系,也是不够务实的!毕竟计算机还是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英语不好,肯定要吃点亏的,但也不致于这样呀?所以,英语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
那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软件业发展如此缓慢,甚至会远远掉在印度后边呢?真正的答案就只有一个——中国的教育政策,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们都知道,软件业的发展关键靠的是创新。不创新就等于死,维有创新才能好好的活下去,在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可以原地踏步的,没有什么老本可以吃的!唯有坚持走创新之路,不断地造出新产品,才能活下去。而软件的快速升级换代也说明了这一点,软件业大概是淘汰旧品最快的行业吧?平均周期大概也就在几个月,最多不到半年吧?(如杀毒软件)
而我们都知道,我们一向课堂里教出来的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创新能力。中国的教育,一向是不鼓励,甚至是抹杀创新的。中国的教育是从来都只推崇“标准答案”的,一切都应该按照既有的东西来学,下一步该怎么做,该怎么走,教科书里早早的就为你设计好了,都是《教学大纲》n年前就已经为你描绘好了的,而学生们只能无条件地全盘接受!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社会环境,家庭,文化就这样教导我们,做人该本份做事,不要去搞那些没来由的东西!祖宗没有的东西是要不得的。
不鼓励也不允许也不需要你讲什么创新,乖乖地按部就班,那才是好孩子!这样的环境下待了几十年的人,在有着这么一个传统,有着这么一个环境的情况下,还有几个人有创新精神?那来的什么创新激情?
软件的创新,有“标准答案”的吗?一个长期被“标准答案”所固封的民族,会有多少创新能力呢?软件之所以能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常不按常规出牌,发散众人的思维,想人所不敢想,走人所不敢走的路!当然,这中间也不一定每次都是成功的,但思维的灵活,总是会有一些有用的东西出来的。正如当年之盖茨,如果在中国的环境下,他会有怎样的结果,谁会支持他去辍学整古那东西?他还有可能写出windows这样的软件吗?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是绝不被“标准答案”的社会所允许的。
中国那“标准答案”教出来的学生,那“按部就班”培养出来的人材,人人都是“依样画瓢”的好手,人人都是“沿着既定轨道走下去”的能手。这也就能更好的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硬件生产方面存在着这样大的优势!因为硬件生产,流水线下的运作只需简单培训一下,就能很好的“依样画瓢”,按着既定的生产图纸生产下去的能力,却正是我们所擅长的啊。
可以说,这方面是我们教育的长处,如果要找模仿人材的话,我觉得我们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国!这些单从我们从苏联引进了米格,弹道导弹,然后却很快就能仿制出来,什么“超”系列啊,“歼”系列的,甚至还能在仿制的过程中超过师傅都可以得到证明!我得说,这是我们教育好的方面(而印度却依然是永远都只停留在“引进”方面)。
制造业能很快就在中国发展起来,除了什么外资啊,开放的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制造工人所必需的“依样画瓢”能力,是我们所擅长的,这样的熟练工人,只要随便找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去稍做培训,就能找到大把。所以说,这究竟是中国教育的幸呢,还是不幸?的确是很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中国软件业要得到长足发展,还任重而道远。必须在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支持创新(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那种!)的环境下,才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
现在很多人口头上也是高喊支持创新的,可是一落到实处,却会发现,原来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或许他们自己也没察觉,自己的所做所为抹杀的就是创新。
总之,发展软件所必须的那种“软环境”,我们并不具备。我们的文化,我们社会,我们多年的教育都并不支撑“创新”,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一向强调得更多的却是“安于现状”。
而这一切,印度却是比我们要好得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近乎同样的情况下,在各有优势的情况下(印度英语要好,我们则经济运作方面更好,开放得也更早),印度为什么能远远领先我们的最重要原因。
维有创新才能活得更好!不创新不要说发展,连生存都不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