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
——从周宁政协主席周孔寿的一段话想起
据福建省周宁官方消息:2008年3月18日,周宁县政协主席周孔寿在征编出版《周宁风光集》座谈会上说:“周宁,不仅山川秀丽,风景迷人,而且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面有气势磅礴的九龙漈——“龙”文化;西面有婀娜多姿的仙凤山——“凤”文化;南面有深邃幽奇的蝙蝠洞——“福”文化;北面有峰奇路险水清的官山——“官”文化;中部有稀世习俗的鲤鱼溪——“鱼”文化。这些文化寓意周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呈现一派龙腾虎跃、凤鸣朝阳、鸢飞鱼跃、洪福齐天、官清法正、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景象。......”。
周主席这段话,最简练地阐述了周宁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份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不敢随意解读领导讲话,只对周主席提到的“龙、凤、福、官、鱼”五字作简要的解读。
“龙、凤、福、官、鱼(余)”是周宁传统文化在民俗中传承最美好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望的缩影。
“龙”,众所周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有史以来,从皇宫到民间的建筑物、日常用品都有龙的艺术体现。也是男人追求的最高至尊地位,成为“龙种”——皇帝。在周宁的传统喜事习俗中,“龙”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如人们经常用“龙凤呈祥”、“龙凤相对”等等。我们是龙的传人,当然离不开龙,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周宁有句俚语叫:“在家是条虫,出去就成龙”。许许多多的周宁人走出周宁,在全国各地创业,如今都能大展鸿图,就成为周宁“名龙”。
凤,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与龙一样,从皇家到平常老百姓茅屋,都离不了凤。人人结婚时,谁也不能缺少“凤”。写对联绝对少不了“凤”字,剪纸也要有凤的图案。古代,凤,也是女人追求的最高目标——能成为娘娘。在周宁民间,人们家里经常用红纸写上“凤凰在此,百无禁忌。”可见,凤在民间的敬仰地位了。
福,是国人永远追求的理想。古代,皇帝给下臣的最高奖赏,就赐个 “福”字。不管是富豪之家,还是贫穷潦倒的老百姓,每逢春节,都要贴上红红的“福”字。希望“福临门第”,以祈求来年多财多福,福寿康宁。有福,好福气,好福运,享清福,幸福,这不但是周宁人民的永远追求,也是全人类永远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官,孔子曰:“学而优则仕”。古代云,“十年寒窗磨铁砚,一旦成名天下闻。”谁都想要求子孙勤读苦学,学好真本领,将来成名做官,做个为老百姓安居乐业、过太平日子的好官。说起官山,就使周宁人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好官。传说。在很久以前,官山还没有山名,居住在那一大带山林四周的民众,为了争占山地,整年累月都在告状。后来,遇到一个清廉的知县,刚上任就看见百姓为争占山地的状纸一大堆,马上去那片山地察看。经过知县多日的详细民情了解,四周民众争执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想独占山场。他觉得这桩案很棘手,居住在那一带的百姓日常生活中,煮饭必需的火柴都要在那山上砍。如果把山判给任何一个村,都会给其他村造成巨大损失。知县最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宣判说,这一带山林,从现在起归我官方所有,谁也不能霸占。山上的大树谁也不能乱砍,违者重罚。做柴火的小杂木、茅草可供四周村庄百姓共同讨采。此后,那一带长期争占山场的民间纠纷得以平息。那一带山场就一直叫“官山”,那些古树才得以保留到现在。现在,人们看到“峰奇、路险、水清、石怪”的官山,就会想念当年如官山水那样清澈的好县官,能把““峰奇、路险、石怪”那么复杂的民事平息好,为四方百姓都能过上太平日子。现在,众望所归,人们都期望所有的“官”都像官山之水。
鱼,虽然不是我国的重要图腾,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鲤鱼跳龙门”、以鱼代表“年年有余”,都是代代相传美好祝愿。有史以来,在我国民俗活动中,如年画、剪纸、书画等艺术作品都离不开鲤鱼。“鱼”又和“余”谐音,在传统中关于鲤鱼的民间故事枚不胜举。
周宁的自然风光蕴藏着“龙、凤、福、官、鱼(余)”文化,就是先人祖祖辈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她将对建设周宁高山生态旅游县发挥重大作用。
[本文,2008年4月17日发表于《周宁乡讯》]
http://www.ltsbbs.com/leadbbsfile/upload_cow/2004/10/18/064548.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