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20世纪50年代,一位年轻的女性设计出了第一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的学生又用一颗中国“芯”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她用一生参与并见证着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艰辛历程。她就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
记者:当时在谈的时候您还记得大家有特别兴奋的地方吗?
回答:当时华先生的房子住家的地方就在数学研究所旁边,数学研究所在清华园里面,所以很近,很近的话我们到那儿去,华先生当时,我就记得进了门以后,他那个客厅比较大,当时那个房子是政府专门为华先生修的,一个平房,中间是客厅,然后旁边有些房别的房间什么的,客厅里面沙发,到处都是书,所有的桌子什么,台子上面沙发上全是书,像那种台子上面翻开的杂志期刊,满屋子书我就觉得华先生是个做学问的人,后来就坐下来聊,后来学过些什么,背景,愿不愿意搞计算机,当然很愿意,因为我在英国的时候,我已经做到计算机了,所以我们国家要搞的话我特别愿意搞,所以我当时就愿意到华先生手下做电子计算机,就是这么开始的。
记者:那时候您已经就是说看到了可能是未来会非常好的一个发展的……
回答:是,是那样。因为美国计算机出来以后他们宣传的非常厉害,英国也宣传得很厉害。所以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学科。后来华先生他倡导那个事情,我马上就到他那儿去了。
记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就是那个时候中国的计算机在你们决定开始发展那个时候,跟国际相比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回答:没有啊,从零开始,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时候实验室没有,那些数学所的人根本不知道电是什么东西,电线都害怕,怕触电,数学所那些人,后来我们说要电表,什么都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电表也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要做无线电实验,结果就请他们采购员,其实是管生活的采购,他也不懂那些,照数学所说给我买电表,买电表,结果买一个那种电力方面用的电表,多少安培多少安培,就是那种,我们都觉得很可笑,因为我们用的都是毫安什么什么的,都是无线电用的电表,就像他买那个,比那个反正不是一回事情,完全是外行,所以很费劲,后来都是我们自己去买。而且那是刚解放时很多东西都没有,有时候就在旧货摊上去收一点东西。
(1954年计算机小组从华罗庚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转到了钱三强先生领导的物理所。随着工作的进行也陆续有人加入到计算机研究,小组慢慢扩大了。1958年,闵乃大教授去德国定居,王传英也改行去了苏联。最早的三人小组只有夏培肃一人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50年)
记者:夏教授我听出来您是一个在计算机事业上面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
回答:是,我整天都想着计算机。
记者:因为我知道在当时第一个研究小组成立的时候您刚才讲的只有三个人,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么到后来这三个人只剩下你一个人了,我觉得几十年,而且在那种很波折的这样一个发展当中,您自己一个人怎么可以一直坚持下来呢?您觉得坚持,让您坚持的理由是什么?
回答:那个时候,那种以前那种科研底子我总是会给你派人来的,每年都会分配很多大学生来,分配很多人来,分到各个事组什么的,都是那样的,总是很多人,不会老我一个人老这么干的了。我要做什么项目什么的,就是会安排人的。
记者:可是在这么应该说都有50年多了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讲,这样一种坚持去做一个事业。
回答:我只能搞计算机,我还能搞别的吗?我不能搞别的了。
记者:您认为什么都不能做吗?
回答:我怎么也不会了别的好像,我觉得不行了,我搞计算机已经,我觉得我简直太着迷了,太喜欢计算机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计算机。
(1956年,夏培肃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发展我国科学十二年规划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建立”,后参与成立了计算技术研究所。该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正式展开。对于夏培肃来说,也是她对计算机技术认识的巨大飞跃。)(中央领导人和夏培肃的合照;中国科学院镜头)
记者:那时候规划的结果是什么呢?要怎么样发展?
回答:规划的结果恐怕最主要的几个就是当时好像主要还是要依靠苏联的,就要成立计算机研究所,成立我们国家第一个研究所,然后的话就是规划讨论了很多久,开了相当多的时间,做了好多报告,什么,钱学森都到我们那儿做报告,讲他们那个航天事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讲那种报告,还有方方面面的人来做报告,我们都讲,因为在那以前,我们从52年开始搞,到56年已经好几年了,我们的工作也到那儿去报告,而且那时候我们已经培养了一批干部了已经,已经有一点基础了,当时国内大概在做规划以前,搞计算机搞得最厉害就是我们科研所了,多少有点实力了,而且我的计算机已经快设计完了。
(1960年4月,107机研制成功,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7机的研制成功在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中国自主设计的通用数字计算机零的突破。此后,夏培肃先后在高速计算机、并行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著的成果,一直活跃在中国计算机科研的最前线)
记者:我知道后来在计算机出成果一开始,您自己研制出来是后来的107机,但实际上一开始出来的是103?
回答:是的,因为后来规划以后,对了,当时规划很主要的内容就是建立研究所,然后从苏联买计算机,然后派人到苏联去学习。
记者:这个路子对吗?
回答:那个是苏联专家的意见,为那些事情的话,就是大家争论地很厉害,当时的话请了很多高等学院的教授,数学系的还有什么系的,方方面面的人,当时就觉得既然计算机这么重要,大家都一齐搞吧,全面开发吧,后来华罗庚就觉得那样不行,他说要集中搞,他就提出来六个字,先集中后分散,所以那六个字后来大家都同意了,就按照那个做规划,所以现在就成立计算机研究所。对于苏联专家提出来,要先买计算机,先培养人,你首先得培养人,做计算机培养人,他说把人全部派到苏联去做,在苏联把计算机做好以后回来,回到中国来,后来在中国再自己做,大家就讨论,就觉得我们花这么多钱,是要给钱的到苏联去,花这么多钱,而且只能去少数人,等到多少年以后后来的话我们就脱节了,可能就比较落后了,所以回来大家觉得派一部分人到国外去,少数人到国外去学他们先进的,大家已经做出机器来了,我们还没有机器,要去学去,再同时在国内培养自己的干部,就是那样的话我们在国内培养,多快好省,而且等大家苏联技术回来,一接后的话就快,等他们回来以后再培训就太晚了。
记者:所以后来就是先出了跟苏联模仿的103。
回答:所以后来就从苏联买图纸进来,做了103,他那个图纸拿来,花钱买来的,买来之后就按照他的图纸加工,装出来机器,103。他过去没有,那是我们国家第一台,我们国家有了,那是49、48年,48年8月1号,81计算机叫做。
记者:那么当时您在研究107的这个过程里面您认为当时自己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回答:我们没有器材,没有器材没有人给你加工,而且我们好多实验有些线路还设计得不是很理想,一个电路设计的话要花很多时间,反复地测试,我设计107计算机里边一个最核心的就很不稳定,他们的机器只能工作半小时就得坏一次,那时候电子管机器很不稳定的,不像现在的机器了,可是我设计的计算机,我的107,我第一次开机运行就20.5的小时,连续工作,而且是人工给它停下来的,后来就非常稳定,为什么?就是因为我设计了非常稳定的储化器。为什么就是一定要电路非常稳定?因为你在室内一开灯,一开日光灯你机器就要跳,当时机器就这么一个情况,可是我设计的那机器就很稳定,所以我为了设计那个稳定的电路我花了很多很多时间,而且也做了很深的研究,还专门写了论文,后来都发表了,那些都已经公开了,而且后来别人用我的设计方法设计机器也很成功了。
记者:那么当时您做出107机的那个时候,国际上最进的计算机是什么水平?
回答:那就太远了。我做出107的时候是1960年,国际上就像我这种类型的机器那是很简单的机器,我当时做的话就是按照国际上能够做出来,就是冯·诺伊曼最初做的那种机器,就是刚刚华罗庚看的机器,那时候的机器,那种机器在那种类似的机器,1949年英国做出来了,美国在1951年做出来的,我是1960年做出来的,比他们相差差不多10年,可是我中间停顿了几年。
记者:那有没有觉得遗憾呢?
回答:不遗憾,为什么遗憾?因为中间我培养了很多接班的干部,为国家那贡献比一台计算机贡献大多了,那些干部,现在国家的计算机领域里面的国际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那个电子工业部那个专门管计算机的司长叫什么名字?叫陈,杨天行,挺有名的,在计算机界挺有名的,他都是我学生啊。那就是全国主管计算机最高的了好像了。很多了,像大学里什么什么系主任计算机系主任,什么研究所的所长什么的,我的学生太多了,所以我觉得那样对国家贡献可能会更大一些,当然我,机器还是要做的,不过你不做机器不知道教书怎么教得好,你不知道那个是什么问题,光是按书本照本宣科那是没有用的。
记者:那么当时就是说您了解这种国内和国际的这种计算机的差别?了解国内和国外的国际最高水平的差距,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做计算机的专家,那么那个时候您有没有去想过多长时间您想要去达到那个水平?有没有这样一个愿望?
回答:我从那个做完机器以后,我脑子里面一直就想怎么能够做到国际水平高性能的计算机,我从那以后,从60年代开始以后,我这几十年一直在做高性能高速的计算机,一直在那个领域里面工作,一直到现在。可是我自己亲手没有做过超过国际商的计算机。我只有做过一次,那个是一个比较,就是150,就是正面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当时石油部,我们了解到石油部他们石油勘探要用很高级的计算机。当时国内大概水平最高的就是石油部的计算机了,可是外国人卖给他们禁运禁得很厉害,当时禁运禁得很厉害,他们买的一个主机,然后买的,那是非常原始的淘汰的,分裂原件还是。我一看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比它好。后来我就在国产,当时国产有100万次的计算机,150,那个不是我们所里做的,那是我们国家第一台100万次的计算机。后来我们就在他那个上面,和石油部合作就做了正面处理器,那个是1400万次,就比原来机器提高了14倍,运算速度,提高14倍,和它连带一起工作,就是让它整个系统地工作,提高了十几倍,那个就是作为一个比较快的东西加到主机上面去,我那个东西并不是,运行的实际了,就是把它里面的最主要的最快的东西专门拿出来做,专门给他做了一部分,那样上去的话就可以加快,而且用那个处理的结果、效果跟他们进口的机器一样,也不比他们差,还用我们的机器处理了好多石油部油田方面的,大概多少,我也记不清楚了,是多少万共,记不清楚了,后来美国人就知道了,美国人就,大概是展览会上吧,美国,就是卖机器给他们的那个公司,叫CDC公司,美国当时还是挺有名气的,现在不行了,驻华代表吧,负责买卖的经理什么的,就看见了,他觉得很奇怪,他觉得中国人能做出那种机器来,他们觉得很奇怪,结果他们就来找我来了,当时同时就邀请我访问美国。
记者:那是哪年?
回答:84年邀请,85年去的。就邀请我到美国,到他们总部去,当时因为我要到英国去,英国去我从英国到美国,美国还有些邀请,正好去讲学,然后就到了美国去,当时我爱人在那儿,在耶鲁大学做访问教授,他在那儿带了所,我儿子也在美国念书,同时就可以都见面了。所以我绕了地球一圈,从这儿到英国再从英国到美国从美国回来,到了美国以后,他们那个公司就把我请到他们公司里去了,到美国以后,从到了美国以后,到他们公司,所有的费用都是他们负责,而且呆了几天跟他们做了报告,讲讲我们,我也没有想到要保密什么的那些问题,因为我当时就把文章发表了,送到美国国际会议上发表,送到国际上,我没想到他就把我作为一个叫做(英文),就是特邀报告,大会特邀报告,我都没想到,居然美国人这么有兴趣,结果到了美国公司,他们那个管国际事物的副总裁就跟我会谈了,谈判,他说你们有什么好东西我们都需要,我说我们可以合作,他们设想就是把他们的主机卖到中国,可是他更高性能的东西用美国机器,让我给大家做高的东西,接到他们主机上面去,那样他就可以卖很多台到中国来了,那个合作,我觉得是可以考虑的了,因为那个主机我们也做不出来,他们的主机我们也做不出来,结果就谈判,谈判了以后,副总裁我说你可是你得满足我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得给我接口,我的机器怎么接到你那儿去,你得把你接口的情况告诉我,硬件接口我们找到了,我们那些人很聪明的,中国的,知道怎么进去,可是软件接口不知道,软件接口很复杂,不懂不搞它的软件的话软件非常非常复杂,结果他说他去请示一下,后来到上面去问了一下以后说他那些接口任何接口都不能让中国知道。
记者:这个合作就只有不合作了。
回答:那美国禁运,他们的机器我们加东西提高性能,那样就,当时美国说你只要做出点,可是从那儿以后美国的禁运就放宽一点了,他们就可以,本来更高性能的,我说那个机器就比美国当时市面上卖的机器同类型的机器稍微快一点,他是1200,我是1400,1400万次了,1200万次……
(夏先生今年已经80高龄了,可是当我们一提到计算机这份事业的时候,她就会充满了激情,而且很明显的是一种跟年轻人一样的激情)
(夏培肃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为培养新生力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几代计算机专家。夏培肃不仅教会了他们怎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怎样做人。她的学生接好了老师的“接力棒”,将中国计算机研制事业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学术上,夏培肃的学生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在做人和为师上,他们将一直向夏老师学习)
记者:就是在为去教这么多计算机方面的学生的时候,像您一开始讲的,您也把这个看成是您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喜爱的另外的一个表现,是吗?
回答:是的。是的。一方面我觉得因为开始的时候我培养学生大学水平的,大学毕业水平的那种,后来就带研究生,不在大学里教书了,研究生那就是,那就是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了,所以我要找那种人,就是要培养那种人,他能够攀登高峰的人,他有那种愿望,而且他有那种创新能力的那种人,我要那种学生,因为我觉得中国的计算机要达到世界领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领先的话,一定要经过好多代人的努力,不是说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要一个机体,一个梯队,而且是一个人梯就是让年轻的站在肩上一层层往上搭人梯才能够通天,而假设说假设要搭人梯的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人梯的,他自己要有攀登的愿望有攀登的能力的人他才能够够条件人梯,然后要一梯梯上去才能够攀登,我是这么一个观点,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即使不能达到世界最高的顶峰,可是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我给他们做人梯啊,我给他们铺路,让他们踩着我过去。
记者:您知道您的很多学生都说他们的心里有挫折,碰到困难的时候都可以来找您聊天,好像跟您聊过天以后就会觉得很舒服。
回答: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感受,不过有的学生是愿意来跟我聊。
记者: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跟你聊吗?
回答:可以,都可以,工作的个人的什么生活的都可以。有的人有一个学生她还,我看看,她还把她男朋友照片拿来给我看,她要我帮她出出主意,到底跟不跟他好啊。
记者:在您带过的这么多学生当中您有没有自己认为是最得意的学生?
回答:我得意的学生太多了,各有各的特点,不好说最的,因为现在还没有盖棺定论的,不好说最的。有些学生都非常优秀,有的现在还有好多在国外也非常好,也有在国内也不错,也很好,很拔尖的,有的学生现在我觉得在国内的跟国际上的第一流的计算机专家并不比他们差,我认为是这样的。
(从2001年开始,在李国杰所长和唐志敏研究员领导下,胡伟武率领几十名年轻骨干日夜奋战,2002年9月28日,中国第一枚通用CPU龙芯一号成功发布,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作为研制龙芯的功臣胡伟武博士成了所有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有媒体问起他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时,他的回答是:我的恩师夏培肃先生)
记者:他们都觉得好像跟您在一起的时候会是一种精神领袖的感觉?
回答:他们有那种感觉我还不知道。
记者:就是您这种去关心他们或者您认为就是自己能够去吸引这么多学生您自己没有想到过吗?
回答:是的,我现在这些学生都非常争气,这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而且他们就是一代代传下去都很厉害,那我都非常高兴,的确非常高兴,现在我们的机体非常理想。
记者:您觉得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真的是培养了真的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么多学生,在这么一个培养和教育的过程里面,您觉得作为老师您的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回答:我觉得首先学习,我觉得很重要一点,那也是我经常跟大家讲的,就是你培养学生是干什么,是为了完成你的工作任务还是你为国家培养人才,我觉得那个是,虽然表面上学生是来做我的项目,可是你思想里面是怎么想的,是作为他完成你任务的工具还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像两种,思想要是不一样的话,那效果是不一样的,虽然做同一件事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觉得首先我们是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有些人就当他的助手,当然助手是对的了,可是他并不爱惜他,并不是说是那个是国家人才你才培养的,而是作为他完成任务的工具,我觉得那样就不好,有些导师还要讲多少钱,而且每个月还克扣什么学生的钱什么的,我觉得那种不太好就,为了钱的问题跟学生什么什么关系,搞僵,那到时候我觉得到时候不是太好。学生一般来讲,他对导师,既然你带学生,他首先对导师有一定的尊重,所以就应该珍惜那份尊重,我觉得导师应该,就是怎么和学生搞好关系,现在有很多关系导师跟学生的关系不好,有些学生当然表现也不太好,不过你要怎么让他,至少你不能把关系搞经吧我想,我的学生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好,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跟我关系非常好,可是我没有不好就是。即使他那个学生他不怎么样,不怎么样,或者他也不好好念书,一心进来就想做个跳板出国什么的,那我也不得罪他,你想想看假设它论文做不出来,按照过去规定的话,做不出来的话大毕不了业就得送回原籍,他可能是农村里来的,他就得变成农民去,他后来找工作怎么办,户口问题都解决不了,当然现在可能不一样了,前几年的事情,那我何必为难他呢,那就让他出国吧,那种学生学得不太好的,让他到国外去吧,国外什么学校都有,反正他能够到美国去找个什么学校上上就算了吧,那他就很吃亏了,他在我这儿白念几年了,都不算数,到国外从头念起,那种学生他要走我不留,我推荐他出去,好的学生就不一样,好的学生大不走,因为他觉得他在这儿有奔头,他有出路,他人生他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他可以找到人生他可以达到他的目标你知道吧?他有他的事业,因为我老跟他们讲,你在国内做事情的话是给自己工作,你到美国去,你在人家公司里干,钱挣得很多,可是你是打工的,你顶多你就说加入美国籍也是二等公民。
记者:我刚才听您讲培养自己的学生,很多我都会能够感受到好像对自己在的这样一个国家有一个很深的一种为国家要去尽责任的这样一个想法。
回答:是的,我觉得我对国家是非常有感情的。因为我觉得以前,那天也跟他们讲过,在英国的时候,那种种族歧视那种感觉给我印象非常深,在英国念书那几年。
记者:就是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回答:比如说我们在英国留学生外国人到那儿去,每年都要到公安局登记一次,那是国家通例的,像中国我不知道在什么部门,反正都有,外国人每年要登记一次了,我们到那儿去,他们到公安局里去就把我们那种学生就放到什么杀人犯、抢劫犯那些放在一起,跟那些人一起去登记去,就看不起我们,就把我们的学生,别的国家来的我也不知道他对那些美国的学生会怎么样,但是至少对中国的学生,非洲的学生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人一样是,种族歧视非常厉害,种族歧视,在学校里面,比如说老师对我们都挺好,同学呀什么的,因为文化程度高一点吧,反正至少表面上,心里怎么想的都不知道,表面上都客客气气的,可是一到社会生活里面那就不一样了,人家就,那时候我在当助教,在学校里面,带学校的实验什么什么的习题什么的,有个老头问我他说你的学生都是有色人种吧,就是黑人,亚洲区的,他认为就不会是他们英国人知道吧?
记者:那当时您怎么回答的?
回答:我大概可能告诉他也有白人吧可能是这样,也有你们英国人吧,可能是,的确都是英国人,外国人毕竟很少你知道吧。还有一次我那个房东太太,因为我们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学校里没有宿舍什么的,不像中国这么,房东太太对我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也很客气,非常好,我就看她女儿的,她一个6、7岁的女孩,7岁的女儿,小学的教科书,就讲地理,讲世界地理的一部分,我就看了中国,中国讲了一段,就是一两页吧大概就是这样,它就说中国很贫穷落后,好像很落后吧穷,就是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那时候40年代了已经是,教科书还是满清的时候。
记者:那时候在您自己,从中国去的时候您自己家里还在缠小脚?
回答:没有没有,那时候已经40年代了,都已经什么了,你像我缠过脚?已经不是那个情况了,可是他们给小孩教的还是那一套,可是西方对中国很不了解,然后就谈到中国人穷,怎么穷法呢?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老吃猪肉,很少吃牛羊肉吧,他说因为中国人多地少,他没有空地来羊牛羊,只能把猪圈起来养就可以多养一点,就可以吃猪肉,他就讲一些理由了,然后他说中国人为什么睡觉睡得早晚上?因为他们没有钱来点灯,诸如此类的那些,就是那样的,都是那样的,我一看那地理,我看了就很生气,我找这个房东太太,我居然去找她,当时去找她了,我很生气了,我说中国完全不是那个书上说的那种情况,我说中国为什么穷?因为帝国主义侵略我们是很大一个原因,很重要一个原因,我说鸦片战争,她不知道鸦片战争,她牙根就不知道,英国侵略了我们占了好多地方,从我们国家我们赔款打仗打输了赔款,赔了多少多少钱,几万万两银子什么的,她不知道,她一点都不知道,我说英国人把鸦片送到中国去让中国人吸上鸦片,我说是中国人的罪过还是英国人的罪过,她不知道,你看看,而且她们对中国人,你就感觉到日常生活里就感觉到种族歧视,和一般人的生活里头太多了,我就感觉非常难受,我觉得我在英国再也呆不下去了,我就非常希望中国很强盛。那时候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很厉害,他们都互相害怕,就怕苏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就特别害怕,一说苏联特别害怕,我说苏联多好,我宁愿人家怕我,我宁愿人家恨我怕我,我不希望人家看不起我,我说希望中国强盛起来,一个强盛的中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确是很不争气,那时候还没解放啊,国民党的时候,哎我的天啊,没法说了,国民党统治的时候,那么黑暗。所以我觉得我一定要把中国建好,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记者:我不知道,当时作为一个研究人员,那么您自己会认为自己去选择自己做机器做出成果来,对自己更好一些呢?或者更愿意一些呢还是说那个时候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学生是自己更愿意做的。
回答:我觉得两个都需要,两个都需要,因为你要是不做科研也培养不出来好学生,培养不出来好学生就后继无人。那个时候那两个是相辅相成。
记者:您有没有去统计过到现在为止您教过的学生有多少?
回答:具体的我也不太记得清楚,我想可能研究生有40来个吧,不过有的还没毕业,有的是毕业的,有的念了一半就走了,出国了,那种比较多,大学的那里好像有几百人,训练班办了四届,可能差不多办了四届毕业班,总共培养了700、800人,不过其中有一部分是计算数学的,计算机也比较多,计算机可能还多一点,可能。不过现在后来有些人他就走了也就没有任何联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