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2008-06-29 09:45:18)
标签:

大姨

故里

神甫

晋商

磴口县三盛公

旅游

分类: 万水千山走遍

"三盛公"的来历:“黄河三盛公”是根据所在地名称而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政府所在地是巴彦高勒镇,原名三盛公,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三盛公”名称的由来和晋商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乾隆初年,晋商的杰出代表乔贵发为生计而“走西口”,在包头一个当铺当伙计。十余年后,乔贵发和秦姓同乡开了一个小字号广盛公,后来改名为复盛公。因乔家经商最注重诚信,复盛公生意兴隆,成为乔家发家的起点。及至乔家第二代掌门人乔致庸做东家时,复盛公已经是包头第一大商号,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有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当时乔家除在包头有11处生意外,其它地方还有好多商号。据传“三盛公”就是乔家设在阿拉善和硕亲王管辖地(今磴口县)三道河的一家商号(油坊),取意买卖公平,昌盛发达,掌柜姓袁。1875年比利时国神甫德玉明经阿拉善亲王同意,在其领地传教,买了“三盛公”油坊的部分房屋。后来“三盛公”商号渐渐垮了,而1893年德玉明神甫在原址上兴建的“三盛公教堂”成为西南蒙古教区的主教府,管辖着西南蒙古地区和陕北部分地区的四万多名教徒,随着人口增长和教会影响日盛,“三盛公”被叫了出去,远近闻名,而原名三道河却被人遗忘。此后,“三盛公”地名一直沿用到1958年,巴彦淖尔盟政府迁址三盛公另建新城区,将教堂附近改称旧区,而将新区以蒙语命名为巴彦高勒,意为富饶的河。今三盛公的称谓特指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文章摘自:http://www.hhsshg.com/index.php3?file=detail.php3&kdir=2738415&nowdir=2738415&id=8893 57&detail=1

感谢三盛公的BLOG让我找到了

http://www.hhsshg.com/index.php3?file=index.php3&kdir=2724944

 

    这里是我和夫出身的地方,这个边陲小镇,父母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无私的奉献给了这里,在这里他们经历了炼狱般的考验,不仅搭上了自己的身体、家人、孩子们非人的童年、甚至自己的性命(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你是无法想像的,一个疯狂的年代、不堪回首。)......他们依旧忠诚,不知是可悲还是可敬,不想往下写了。

   不管怎样,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认命,倒是能让我们能坦然接受命运给安排的一切。童年总是美好的,这里有黄河、沙漠,也让我们在非人的环境下找到了生存的乐趣。在沙漠里摘沙枣、采酸溜溜、掏苦采、捅马蜂窝,在黄河里游泳、抓鱼、逮蝌蚪,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

   在这里还有对我们一生都有影响的人——大姨,她在我家服务23年,跟着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和变故,如同亲人一般,我们在她身上找到了母爱(母亲为了革命工作太忙了,无暇顾及我们,小妹的童年和我的少年时期都和大姨在一起。她那时也只有四十几岁,我现在的年龄)带大了小妹、也带大了我儿子,她的豁达、开朗、坚强、无惧和爱憎分明对我们的性格培养其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次和小妹回故乡的主要目的就是看望她老人家,她已八十有六了,不知下一次再见面是何年何月。大姨去年一直再生病,刚刚好些,知道我们要去,每天都在盼望中。看到我们老泪纵横,一切难以言表,很明白她目前面临的挣扎,如何坦然面对剩下的岁月。好在大姨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希望在那里,她能找到归宿。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我和夫出生的医院

归故里(六):三盛公(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小湖,很是漂亮,以后给大家介绍,以上照片为妹夫所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