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璟的故事
(2014-05-14 17:19:12)
标签:
杂谈 |
一个家庭主妇炒股10年下来,成了亿元户。
这样的传奇,指定属于极少数,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炒股虽然门槛很低,但对人的要求却极高。
就像信仰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晰和完整。只能靠自己去钻,去悟。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少信仰的年代。
但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拥有信仰的人。
“从2002年起,余璟开始分享到投资带来的巨大收益。腾讯、中国人寿H股、茅台、张裕B、新城B、招商银行、云南白药、双汇、万科、工行、安踏、天士力……2003年到2007年,余璟手中同时持有的股票一般不超过10只,除了地产股抛出较早,其他每一只都带来丰厚的收益,有的甚至翻了20倍。2007年,她从股市获利超过一个亿。”
细看余璟大幅盈利的那段时光,有这么几个特点。
1.选股严格
选择的腾讯,万科,茅台,白药,双汇,招行,天士力等股票,都是10年前开始展露头角的大牛股,都是行业的龙头品种。茅台,白药这样资源独占的企业,经历了多年的风霜,如今还是赚钱机器。尽管成长的风采早已远逊当年。
2.合理组合
2003年到2007年,余璟手中同时持有的股票一般不超过10只。投资组合里的股票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10只左右。股票投资是有风险的,再好的企业,也不能全仓一家,就算曾经号称死了都不卖的万科,招行,现在也江河日下,无数价值投资者心目中的茅台,天士力,现在也失去了往昔光彩。双汇更是和伊利股份一样,遭遇了后来的黑天鹅事件,中国人寿,工行如今更难见投资价值。张裕江河日下,只有白药业绩一直稳健,但再上台阶显得那么困难。
3.持股较长。
2002--2007年,余璟投资组合中有的股票,获得了20倍的投资收益。这说明了对于优质成长股一路持有,是第一选择。持有,持有,还是持有。短期波动,就像一曲又一曲的伴奏,只是为后来的成功演出垫场,如此罢了。
2006--2007年的大牛市,只有坚定的一路持股最赚钱。当历史机遇到来的时候,紧紧抓住,依靠的是个人的投资信仰,综合能力。这些都是实战打拼出来的。没有曾经的惨痛教训,就没有后来的大放异彩。余璟也一样,经历了美股的阵痛,重拾信心,回归港股,A股,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余璟的故事,是非常励志的。
那么我想,这特别值得记录。
......
深圳暖冬。街头遇见的余璟,面庞温润,笑靥迷人,让人忘了这是个经常面对电脑的职业投资者,更让人想起她的另一重身份--全职太太、幸福母亲。
不过,余璟的个人投资经历和业绩足以傲视国内大多数投资散户:1998年,余璟为家庭成为一名全职太太,同时投资200万向职业个人投资者转型。
十年,不长不短,她自然经历了中国股市的波云诡谲。2007年,余璟在A股、H股市场已获利过亿。
初入股市:养孩子、炒股顾周全
九十年代的深圳,股票炒得热火朝天,出借一个身份证可以获得五十块钱的报酬,从广州过来深圳的火车票从30元炒到了200元。
余璟亦按捺不住尝试新鲜事物的念头,用5000块钱储蓄买了两只股票。此前,深受沿海地区第一波创业潮的吸引,1994年初余璟辞职下海,靠在爱华电子市场站柜台组装电脑和赊销别人的电子产品做起,开始了在电子行业的创业。始料未及的是,大盘随即由牛转熊,余璟不仅在股市颗粒无收,还赔了一半的钱。
1996年4月1日,国务院指示股市要稳步发展、适当加快,余璟感觉到投资的机会又来了。她从实业中赚到的钱拿了20万元,进入A股市场。到了1998年,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量已经滚动到了100多万。当时主要就是买入一些业绩优良的股票,比如深科技、康佳、深中集和万科,垃圾股基本没碰过。当时绩优股总是涨不过有题材的庄股,但却让我心里踏实。
经历了5年创业的艰辛,国内的经商环境让余璟感到异常疲惫和厌倦。余璟选择了安心在家里生育,将打拼了5年多的事业全部交由丈夫来打理。
1998年,是一个不平常的投资年,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尚未平息,而国内的投资市场免遭阻击。余璟感到国内的股票投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又从积蓄中拿出几十万,共200来万投入资本市场。
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算真正进入投资市场,余璟说。当时我的丈夫说不上赞成也没有反对,毕竟我在股市里赚到了钱,而且投资股票工作时间很弹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
不过,这样的投资在余璟看来,也还只是一个副业,她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照料家庭孩子。不过正是依靠这份副业,从1998年到2001年短短三年里,余璟的投资账户由200万变成了600万。
2001-2007年:也有过交学费的苦
2001年,手中拥有600万的余璟遭受了其投资生涯中重大的挫折。
随着资金的不断涌入,那一年,A股的股价不断地被推高,许多股票的股价一飞冲天,当市场还不断憧憬3000点时,余璟以她在IT行业的经历判断,在2001年初就抛空了全部的A股,并随着B股的短期暴涨,也连续抛出了B股。
不过,余璟并未就此收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港股--不可思议的低价,她想都没想就忙着找一海外亲戚交换账户,把自己全部的600万投入了港股,很快600万就做到了900万,而到了年底,又回到了600万。
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大的教训。香港市场和全球其它市场的紧密关系、经济周期、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成本等等,都是以前A股市场从未面对过的问题。余璟后来总结道。
2001年港股的失败让余璟思考了很久,也开始对自己的投资判断产生了怀疑。2001年底,余璟拿出10万美金,通过摩根士丹利的经纪人投资美国市场。当时9·11过后纳斯达克已跌到了1700点,我以为已经见底了,但我对美国的公司一点不了解,就想请专家理财吧。余璟解释道。
2002初,随着安然事件的爆发,美国股票尤其是科技股再次暴跌。经纪人给余璟做的投资组合也跌去了一半,新浪等中国网络股纷纷跌近净资产,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元钱。余璟认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网络公司仍有一定投资潜力。但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经纪人,后者认为太冒险,并且摩根当时不允许为客户买入五元以下的股票,因此否决了投资中国网络股的建议。
经过这两次投资海外市场的挫折,余璟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谨慎投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02年,余璟将美国的投资收回后,将全部的资金放回了香港市场。这一年,余璟开始摸索在成熟市场投资的方法,从巴菲特、费雪、索罗斯等大师的投资哲学中吸取力量。与此同时,余璟对重仓持有的股票,都去上市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2002年起,余璟开始分享到投资带来的巨大收益。腾讯、中国人寿H股、茅台、张裕B、新城B、招商银行、云南白药、双汇、万科、工行、安踏、天士力……2003年到2007年,余璟手中同时持有的股票一般不超过10只,除了地产股抛出较早其他每一只都带来丰厚的收益,有的甚至翻了20倍。2007年,她从股市获利超过一个亿。
不过,余璟的个人投资经历和业绩足以傲视国内大多数投资散户:1998年,余璟为家庭成为一名全职太太,同时投资200万向职业个人投资者转型。
十年,不长不短,她自然经历了中国股市的波云诡谲。2007年,余璟在A股、H股市场已获利过亿。
初入股市:养孩子、炒股顾周全
九十年代的深圳,股票炒得热火朝天,出借一个身份证可以获得五十块钱的报酬,从广州过来深圳的火车票从30元炒到了200元。
余璟亦按捺不住尝试新鲜事物的念头,用5000块钱储蓄买了两只股票。此前,深受沿海地区第一波创业潮的吸引,1994年初余璟辞职下海,靠在爱华电子市场站柜台组装电脑和赊销别人的电子产品做起,开始了在电子行业的创业。始料未及的是,大盘随即由牛转熊,余璟不仅在股市颗粒无收,还赔了一半的钱。
1996年4月1日,国务院指示股市要稳步发展、适当加快,余璟感觉到投资的机会又来了。她从实业中赚到的钱拿了20万元,进入A股市场。到了1998年,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量已经滚动到了100多万。当时主要就是买入一些业绩优良的股票,比如深科技、康佳、深中集和万科,垃圾股基本没碰过。当时绩优股总是涨不过有题材的庄股,但却让我心里踏实。
经历了5年创业的艰辛,国内的经商环境让余璟感到异常疲惫和厌倦。余璟选择了安心在家里生育,将打拼了5年多的事业全部交由丈夫来打理。
1998年,是一个不平常的投资年,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尚未平息,而国内的投资市场免遭阻击。余璟感到国内的股票投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又从积蓄中拿出几十万,共200来万投入资本市场。
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算真正进入投资市场,余璟说。当时我的丈夫说不上赞成也没有反对,毕竟我在股市里赚到了钱,而且投资股票工作时间很弹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
不过,这样的投资在余璟看来,也还只是一个副业,她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照料家庭孩子。不过正是依靠这份副业,从1998年到2001年短短三年里,余璟的投资账户由200万变成了600万。
2001-2007年:也有过交学费的苦
2001年,手中拥有600万的余璟遭受了其投资生涯中重大的挫折。
随着资金的不断涌入,那一年,A股的股价不断地被推高,许多股票的股价一飞冲天,当市场还不断憧憬3000点时,余璟以她在IT行业的经历判断,在2001年初就抛空了全部的A股,并随着B股的短期暴涨,也连续抛出了B股。
不过,余璟并未就此收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港股--不可思议的低价,她想都没想就忙着找一海外亲戚交换账户,把自己全部的600万投入了港股,很快600万就做到了900万,而到了年底,又回到了600万。
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大的教训。香港市场和全球其它市场的紧密关系、经济周期、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成本等等,都是以前A股市场从未面对过的问题。余璟后来总结道。
2001年港股的失败让余璟思考了很久,也开始对自己的投资判断产生了怀疑。2001年底,余璟拿出10万美金,通过摩根士丹利的经纪人投资美国市场。当时9·11过后纳斯达克已跌到了1700点,我以为已经见底了,但我对美国的公司一点不了解,就想请专家理财吧。余璟解释道。
2002初,随着安然事件的爆发,美国股票尤其是科技股再次暴跌。经纪人给余璟做的投资组合也跌去了一半,新浪等中国网络股纷纷跌近净资产,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元钱。余璟认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网络公司仍有一定投资潜力。但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经纪人,后者认为太冒险,并且摩根当时不允许为客户买入五元以下的股票,因此否决了投资中国网络股的建议。
经过这两次投资海外市场的挫折,余璟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谨慎投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02年,余璟将美国的投资收回后,将全部的资金放回了香港市场。这一年,余璟开始摸索在成熟市场投资的方法,从巴菲特、费雪、索罗斯等大师的投资哲学中吸取力量。与此同时,余璟对重仓持有的股票,都去上市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2002年起,余璟开始分享到投资带来的巨大收益。腾讯、中国人寿H股、茅台、张裕B、新城B、招商银行、云南白药、双汇、万科、工行、安踏、天士力……2003年到2007年,余璟手中同时持有的股票一般不超过10只,除了地产股抛出较早其他每一只都带来丰厚的收益,有的甚至翻了20倍。2007年,她从股市获利超过一个亿。
前一篇:生活的片段
后一篇:牛市的叫嚣是娱乐语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