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算是父母双亲的“正品”,相对于人类基因期待完美的追求来说,每个人都肯定多少带点“残次”,这独有的基因组合决定了你有多少遗传疾病,给你的生物学智慧决定了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甚至身体的大拇指开合度、消化和免疫能力都固定在一个范畴之内。这,不允许你选择,99%的物质被固定于此皮囊一辈子。
有了这个皮囊,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开始往里灌输些有个人喜好度的“规矩”,邻居、玩伴经常评判你的一言一行把许多影响也塞到里面,老师更是把他认为的有用知识分门别类往皮囊里填充,社会也不甘落后把不同时期的流行风尚、是非标准不论是否接受通过你的眼睛、你的好奇心全部充斥进你的心中,这是被动的接受,是无意中的接纳,改变和冲突当然随后发生。
16岁开始吧,还不知道饶恕自己的我们夜以继日、盲目跟风、争先恐后让自己吃进了太多太多的评判标准、喜好欲念,皮囊装满了,但人际关系、法律道德、经历对立面,包括每天的手机短视频都有恃无恐把大把大把的信息一股脑儿渗入这副皮囊的每个角落。许多,都是自找的;太多的垃圾也都是自己牵扯过来的。我们把这叫做“成长”。
三十而立,“立”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成熟,最少也是站起来吧,但,皮囊里不同方向的力量和知识一会让往东走,一会儿经验占了上风奔向西边,突然父母的指示发力开始向下急坠,更多的是你自己所谓的“有限认知”引领没有定性的你左冲右突一片迷茫,怎“立”!
不觉得就四十不惑了,以前一直瞎走的你突然发现方向好像都有点问题,至少你会发现自己无意进入了别人的二手生活中,别人干啥你干啥,别人要什么你也想得到什么,“问题”突然有了,“惑”突然多了,你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意义呢?价值呢?责任真的就是这么重吗?活着是为了自己吗?四顾茫然,心乱如麻,别人怎么“不惑”呢?我这个心到底是要做成板凳形状,还是需要盖一所房子?
五十知天命,“天命”是啥?“天”遥不可及,“命”无从抓拿,何况“天”的“命”和自己有什么关联?用“脑子”想,就是运用了思维动用了智慧,想不明白。用“心”想,就是用爱用情用“将心比心”比较,依然不懂得“天命”在何处。据说,肺、肝、肾、脾系统没有记忆、思考能力,那么接下来该用什么想?
穷其一生中国人在追逐的是“幸福”,幸福不是智慧,不是功名利禄,不是爱恨情仇,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能“感觉”的除了皮肤、心、神经、眼睛等等外,更有一种东西都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细菌”,能让我们觉得舒坦的可能是一堆看不见的“细菌”,幸福,也许就是这种一堆又一堆玄之又玄的细菌传递给我们全身的那股子惬意。所以,天命可能就是捉摸住菌群然后改变菌群的过程。可惜,这种改变不是知识越多越有用,而是微感越敏越有用。所以神农尝百草,所以中国有经络穴位,所以佛家要禅定,所以道家要练气,原来都是换种说法在调整“微感”!幸福,只可感知,不可思维。
更,所以,懂得需要建一所向阳的、通风的“心房”,肺、脾、肝、肾各归其位有的是地基,有的是椽,有的是墙,心就是姜子牙的位置,脑子估计是贯通房子的线路,而这些看不见的“细菌”就是最重要的“天命”,其实就是最有用的“空”。
“耳顺”是种什么状态我不知道,六十岁了我估计能说出来,但就我现在认识的应该“耳顺”的人都不能听进“顺耳”的话,他们急于表达的都是让我们不耳顺的话、那种凭经验可以肯定其实非常务虚的“官话”。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更不敢思考。
日子还是一天一天过,理清了思路,让我往自己的房子里慢慢装有用的、合适的、舒适的、温暖的东西吧,希望我们都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