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山海情》有感

(2021-01-18 18:10:00)
     这几天,都在追电视剧《山海情》,剧中所展现的生活场景,对我来说也是极度陌生的,我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没有品尝过缺水的滋味。小的时候,父母也曾告诫过,要节水节电,但没想到,生活在西海固的宁夏同胞们,竟然过着如此艰难困苦的生活,真的难以想象,离开水,人类怎么坚持下去的?

    当然,现在的闽宁村,已经是生态宜居乡镇,人民安居乐业。经常会在那里举办国际葡萄酒大赛,也会有人专程去参观、旅游。对于从山区移民而来的人,告别了祖祖辈辈们熟悉的大山,可能心理上更难以接受吧。有一个同学,他家是西海固地区的,他曾经说过,在吊庄之前,国家每年都给他们发救济粮、救济款,甚至还会发牛、羊、猪、鸡,不过因为缺水,发下来的种子及牲畜,要么被他们自己吃掉了,要么拿出去卖了,反正没有水,也养不活。久而久之,他们本地人变得很懒,习惯了向国家伸手要救济,宁肯受穷,也不想去打工,一直到吊庄开始,有些人响应国家号召搬到了平原地区,过上了幸福生活,才有越来越多的人移民,但有的人吃不了苦,又偷偷跑回山区。再后来,一旦参加吊庄的人员,原址上的房屋就会被拆除,这样他们就断了返乡的念头。渐渐地,移民习惯了平原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就不那么想念老家了。再说,老家的村庄都退耕还林了,回去,也没啥意义了。其实,国家为了吊庄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无偿赠送房屋及牛羊,还给农民提供打工的机会,都是实实在在的扶贫项目。

     如今的西海固地区,早已经变成青山绿水。少了人为的破坏,植被恢复的很快,那边属于黄土高原,每年的降水量很多,以前因为无法承载那么多人口,才导致植被退化,现在基本恢复了。六盘山脉,到处郁郁葱葱,并不是典型的大漠孤烟直景象。关于电视剧里运用陕西方言,大概是为了适应在全国范围推广的需求吧,如果用西海固方言,连我们宁夏本地人也听不太懂,更不要说其他地方的人了。还有人纠结,这部电视剧缺少一些民族风情,真是太缺乏社会敏感性了,具体原因我就不提了,反正我们本地人都很清楚。剧中有一个场景,青铜峡供水局的人骂吊庄移民为“山汉”,这是平原地区对山区人的一种歧视性称呼,类似的还有“山狼”之说,好像那个时候,稍微有点钱的人就喜欢歧视贫穷的人,现在这种说法几乎消失了,仅存在于一些老年人的口中,年轻人对西海固地区的人,并没有多少偏见,主要是贫富差距缩小了。说实在的,现在走在银川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西海固地区的人,讲普通话的人反而要担心。

     《山海情》讲述了福建对口扶贫宁夏,可我们在宁夏很少见到福建人,最多的是四川人、河南人、陕西人、甘肃人和内蒙人,我还没遇到过任何一个福建人,奇怪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渴望春暖花开
后一篇:含泪的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