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田园诗刍议

(2018-05-20 11:55:03)
标签:

文化

分类: 竹苑诗话

陶渊明田园诗刍议

——吴神保——

 

 田园诗,是描写田园风光、反映农家生活、抒发诗人淡泊隐逸情怀的诗歌。田园诗在我国传统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流派。

早在上古唐尧时期,就有描写农耕生活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农事的篇章。如《诗经.豳风.七月》(全诗六小节,下面是第一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 十一月北风呼呼吹, 十二月寒气刺骨凉, 粗布衣裳都没有,怎样过冬心悲伤。正月农具休整好,二月下地春耕忙。关照老婆和孩子,送饭南田充饥肠。 田官老爷喜洋洋。)

全诗对农夫一年四季的耕耘、采桑、收获等描述得十分细致生动。

还有《诗经.小雅.甫田《诗经.小雅.大田》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一幅上古农业生产方面的民情风俗画卷,也著名的农事诗。

但是,这些诗都缺少田园风光的描写和诗人淡泊隐逸情怀的抒发,历史上都不把它当作田园诗。

汉乐府诗中不乏描述社会底层艰难凄苦生活的篇章,如《战城南》("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病妇行》、《孤儿行》(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等诗中,也可读出农事的悲苦凄凉。还有一首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描写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堪称天籁,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但其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同《孤儿行》等篇一样,都不是以反映农耕生活为主题,较之前述诗经中的篇章,与田园诗相去更远。

真正传统诗史上的田园诗是从陶渊明开始的。

东晋时代,形式主义风气盛行,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一味铺锦列锈。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陶诗今存125首(一说159,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他的田园诗直接取材于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受深切,语言平淡而自然,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朴实而又不缺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富有诗情画意的感受,蕴含着作者热爱躬耕生活的情怀。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是这样评价陶诗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两句赞颂其艺术特色,后两句评其思想內容。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心农耕热爱劳动的农本思想

《归园田居》第二首中说: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中洋溢着耕作者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

又如《归田园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中的人物形象劳动场景、田间风貌、以及诗人情愫等历历如在目前

 于西田获早稻》一诗说: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这首诗从对务农的认识开端,再总提岁功一年的收成接着写农作的辛苦,然后转写归隐就耕的欢乐所在,最后表示志耕不渝。全诗夹叙夹议,通过对收稻感受的抒写,表现了作者的躬耕情怀,是颇能体现陶渊明农本思想与躬耕实践的典型诗篇。 

2、同情民瘼反映农民贫困状况的悯农思想

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篇深刻描写了社会底层劳动者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说: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全诗二十句,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思勤勉努力(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遭遇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人祸不断,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以致于挨冻受饿,经济完全陷入绝境。看看这种现实,哪里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

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天或人什么功名利禄、富贵荣辱,不过如过眼烟云。而今慷慨悲歌,别无他求,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就足够了

另如《杂诗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这首诗自言努力躬耕,却常常饥寒交迫,只能依靠糟糠、粗布充饥、御寒,勉强度日。顾念自身如此勤苦,而人皆尽获宜,于理实在不通。无可奈何,只有借酒力以浇心中块垒。

这些诗虽然是描述他晚年因天灾而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也不难读出诗人对处在战乱和灾害之中的贫苦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3、不满现实、憧憬理想社会的避世思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通过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对人人平等劳动、平等生活、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的和平安宁生活。《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合称商山四皓)避秦时乱到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诗人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即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诗》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田园景象及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清新自然行文风格

    陶诗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写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往往不露斧凿之痕,显得平淡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 题张司业诗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他乘兴携子侄野游访友,寻找昔时岁月。可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衰败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不由不生出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声声叹息通篇自然平淡的笔调,却是满纸深沉真切的情感。正如苏轼所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2细腻生动的铺叙手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经他细腻的描写,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且看他的《归园田居》之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诗人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脚,然后回家滤出新酿的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开怀痛饮。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欢快中转眼喝到天亮。简明如俚语,细腻如画图。

再看《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

诗的前四句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勃勃生机。中间四句写春燕双双入我庐”,并“相将还旧居”。原来,是诗人家的老朋友“相将”还“旧居”,看诗人说得多么亲切!拟人手法,别样情怀。由此引入下文的问答,他情不自禁地问那燕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即非。我心匪石:用《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话:"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表示退隐之志专一不可转。

 

3质朴精巧的选词炼句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中说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表述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还是平淡的田园景色,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语言和白描手法,显得平易而简练。他的移居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与朋友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意蕴无穷

4情景与理趣交融的意境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田园诗派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能悟出之理。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袅袅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乃至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事物,既是客观可感的现实具象,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悟的理想意象。

请看《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人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静谧的山林里,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表现出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的情怀。简朴平淡的诗句中,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鄙视,都一览无余。

前四句写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怀旷远,怎会觉得地方偏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似乎一切都归于自然。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理语作结,宛如天籁之声。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想象中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严霜”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以旷远之意境,抒豁达之襟怀。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彻底勘破了。

田园诗派诗中的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生活的情趣。往往表现出诗人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等等

 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确是中肯之论。

 

(三) 陶渊明对历代田园诗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集历代农事诗之大成,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从而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被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尤其是储光羲(706-763)有学者认为,他的田园诗多于而且优于王、孟,堪称中国古代上承陶渊明,下范成大三大田园诗人之一说他"由实地耕作当中来体验农夫的生活,而由诗中表现出农人的自得和辛苦的实感来其作品自然是最真实的农诗了"施章《唐代田园诗人储光羲之研究》他的田园,多为五言古诗受陶渊明影响较大风格较质朴如《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请看储光羲代表作之《田家杂兴》(八首其六):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

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抱。忘此耕耨劳,愧彼风雨好。

蟪蛄鸣空泽,鶗鴂伤秋草。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这首诗农村生活气息浓厚,且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真朴之感。沈德潜评这首诗说:"此种真朴,右丞(王维)田家诗中未能道着"(《唐诗别裁》)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首句点出诗中的主人公。汉代商山有四个有名的隐士,人称"商山四皓"。梁国即梁园,是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梁孝王常把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辞赋家请到梁园里住。这里借"楚山高士""梁国遗老"比诗中村居的老人。

在诗人的笔下,乡村的老人们筑室相邻,向田同道,有干饭共同分享,有儿孙互相照拂。客人来了,他们不只是高兴地款待,甚至还表示感激,忘记了耕田锄草的劳累。诗人抓住几个日常生活的细节,亲切动人地表现了农民们的善良淳厚。诗的后四句,还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贫苦。对贫苦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到了宋代,诗风仍然受到陶渊明的极大影响,不少名家都争相学习传承他的诗作。如苏轼曾作和陶诗109首、苏辙作和陶诗47首,兄弟俩都极为崇拜陶渊明。

宋代诗人以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田园诗成就最大。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每12首为一组,分别描绘不同农时的乡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语言优美流畅,有民歌特色,是宋代田园诗集大成者

如《夏日田园杂兴》之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金以降,以至元明清历代,学习研究陶诗、创作田园诗并卓有成效者都不乏其人。如元好问、郝经、高启、杨慎、黄宗曦、郑板桥等。

元代赦经作和陶诗118首,既和韵又和意,是历史上继苏轼之后写和陶诗最多的。明代高启春暮西园: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杨慎出郊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以及清代黄宗曦的《山居杂咏-其六》:“数间茅屋尽从容,一半书斋一半农。左手犁锄三四件,右方翰墨百千通。牛宫豕圈亲僮仆,药灶茶铛坐老翁。十口萧然皆自得,年来经济不无功”、郑板桥《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等,都堪称田园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即使今日,陶渊明独树一帜的诗家风范仍为广大诗家所倾倒。

 

二零一八年五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说田园诗
后一篇:5月存稿\2018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