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文化 |
分类: 西行 |
10月5日行程: 西藏类乌齐--青海囊谦.
早晨日出前从类乌齐出发, 天气寒冷, 路边的河流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路边一片被铁丝网围住的地, 里面长了一些奇形怪状的树, 低矮的树丛上结满了冰霜.
小满同学看着他们拿相机在里面狂拍, 嘟囔了一句: 这些树, 长的神叨叨的. 这"神叨叨"一词, 成为我们这一路的第一流行语. 其它的搞笑语句还包括: 高反, 白帐篷, 冬虫夏草, 挖煤..还有一些反复播放让人受不了的歌.
由于我们对沿途情况研究不够, 有时候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出类乌齐县城30公里. 突然在路边看到一座气势宏伟, 规模巨大的寺庙. 走过去才知道, 它叫查杰玛大殿.
寺庙里面, 摆满了各种造型的精美佛像雕塑, 唐卡和各种法器. 看来到这里访问的人很少, 喇嘛非常和善, 大殿里不但允许随意拍摄, 竟然还允许架三脚架拍摄, 这是我在其它任何大寺庙都没有遇到过的.
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 查杰玛大殿,是类乌齐寺的主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类乌齐县类乌齐镇。它是昌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之一,于公元1285年由桑吉温奠基修建,1328年竣工。该殿一向以雄伟壮观的气势、珍藏众多的佛像经典而闻名于世。
类乌齐寺大殿查杰玛甚为雄伟,主体建筑高近30米。大殿为三层,分别由三种颜色绘饰。第一层为“条花殿”,墙高13.5米,外墙用红、白、黑三种颜料涂添竖形纹饰。殿内有巨型大柱64根,每根笔直粗大的木柱高达15米。第二层为“红殿”,外墙涂抹红色,楼高9米。第三层称之为“白殿”,墙体涂白色,楼高5米。殿顶有高耸的金顶直指苍穹。
查杰玛的造型独特,外观呈正方形状,长51米,宽56米,给人以沉稳庄严和神圣之感。底层绕寺一周设有无数个转经筒,供善男信女们的转经朝圣。红殿和白殿逐渐向里收拢,又饰以飞檐金顶,呈飘逸升腾之势。加之整座大殿在颜色运用上十分丰富。对比强烈,上白中红下花,极富层次和立体感。
进入殿中,抬首随处可见雕刻精美的菩萨神佛塑像和不计其数的唐卡。据介绍,历史上类乌齐大殿中有大大小小佛像4万余尊,可见其数量和规模。二层红殿内的壁画虽是大殿重建时新绘制的,但其宏大的规模和气势令人吃惊。在两面巨大的墙上,浓墨重彩地绘制了噶举派的历代祖师和大德高僧,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噶举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大殿第三层的“白殿”则珍藏着寺庙的镇寺之宝:有相传为桑吉温在建寺时从上部达垅带来的释迎牟尼紫金佛像,据说佛像内有佛陀的舍利和一节指骨。有元、明、清时代的唐卡精品数十幅;有用金汁、银汁写成的经书。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有雍正皇帝赐赠的象牙碗、象牙桌面。五世**喇嘛所赠的金银镶花茶壶、大象牙,有格萨尔王及其大将的马鞍和宝剑等。
寺内珍藏着质量上乘的文物精品,如桑吉温的银质佛像,传说为格萨尔用过的马鞍和战刀,八瓣莲花的时乐金刚像,明、清时的唐卡,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造像,雕刻精美的经板等。当地有土谚:“朝拜过大昭寺,再朝拜查杰玛大殿”。
这里, 我还看见了最古朴的转经桶.
类乌齐镇街道.
中午, 我们来到西藏一个海拔4200米的河滩. 早上没吃饭就出门了, 忙活了半天, 大家都饿的不行了, 决定在这里野餐. 高原虽然阳光灿烂, 但仍然很寒冷. 点上煤气炉烧水, 还可以烤火取暖.
水还没烧开, 煤气就消耗光了. 为了不使某人的系统崩溃, 我们一定要做出这顿热面条. 于是大家拾柴, 搭灶, 生火, 烧水, 下面条, 折腾了半天, 虽然烟熏火燎的, 但我们最终吃上了这顿香喷喷的热面条, 喝上了热咖啡(小胡子将其称为:ELAINE-ME-YELLOW-WATER).
有时候, 快乐, 就是这么简单.
望眼欲穿......
"我苦啊, 当了半天伙夫, 只能像长工一样躲一边喝点面汤."
另一个美丽的山口. 忘了这里是西藏还是青海. 这次在西藏的时间很短, 两夜三天, 只在它的东北角转了一圈就进入青海.
我们所看到的, 是西藏非常美丽的一部分. 这里的西藏, 即有典型的宽广和苍凉, 也有山清水秀, 世外桃源般的美丽. 这里的大山,
基本都有绿色植被覆盖, 不是森林, 就是草场. 西藏的天空, 总是那么深蓝深蓝的. 最美丽的,
当然是蓝天上瞬息万变的白云了.
青海谢尕拉山垭口, 海拔4505米.
青海囊谦县附近的景色.
囊谦一个新修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