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州三章·龙门石窟

(2007-08-02 21:28:41)
标签:

卢舍那大佛

孝文帝

龙门石窟

分类: 旅行笔记
2001年5月,于洛阳。
       
        也许有人不知道卢舍那的名字,但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见过那尊“僧冠裟披”的佛像——五丈一尺多高的摩崖大佛掩映在碧水青山之间,娓娓地诉说着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多年不老的传说。
      龙门石窟位于九朝古都洛阳城南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雄伟的龙门山与香山隔北流的伊水对开,犹如门阙。龙门石窟便凿刻在伊水两岸长一公里的崖壁上。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点亮了奇山异水的秀丽,而洛阳积淀了六千年的文明更给龙门加上了几层神秘的光圈。
      我不敢妄自去做龙门石窟的导游,因为龙门有太浩瀚的文化——两千三百多块碑刻题记,四十余座佛塔,十万余尊造像,像一座包罗万象的石刻艺术博物馆,记载着从北魏到盛唐的文化流程。在这座写满神圣的殿宇里,我的心灵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叩拜。
      功播五胡民,心仪佛陀神。河洛千秋外,誓做南朝人。置身于古阳洞口,不禁想起了那位曾经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魏孝文帝,一千五百多年前,就是这位“胡人皇帝”登高一呼,策马扬鞭,令五胡儿女举国东迁洛阳,也从此开凿了巍巍龙门第一窟——古阳洞。造型秀美的大小佛像,精巧富丽的龛楣及佛像背光,举世瞩目的“龙门二十品”碑刻,摄去了千千万万游人的心魄。
      每每提及孝文皇帝,我们看到的总是他不拘泥于偏见,勇于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丰功伟绩,而很少看到他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主持开凿的一座座佛龛,难道不是他弘扬佛文化的佐证吗?
      一路的石窟艺术,一路的佛教文化,肃穆庄重的宾样三洞,精湛完美的莲花宝洞,莲花藻井、飞天环绕的看经洞,气势宏伟、神情各异的万佛洞……怪不得有人说:走不尽龙门曲曲折折的山路,看不完龙门浩浩荡荡的石窟。
      谚云:“泰山归来不看岳。”奉先寺正如泰山,是龙门石窟的扛鼎之作。奉先寺原名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卢舍那丰颐秀目,富丽堂皇,像一个仪态端庄的贵妇人,静穆的站在伊水之滨,注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卢舍那大佛代表着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颠峰,镂刻精细的裟冠,纹理分明的袈裟,充满灵秀的面庞,再加上陪衬在两旁盛装艳服的菩萨以及雄伟、勇猛的天王、力士,更使这尊饮誉中外的佛家瑰宝无可挑剔。
      传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貌雕刻而成的,并且曾一度成为武则天废唐立周、扩大政治基础、笼络民心的工具。当我再一次抬头望见大佛那如水般明亮的眸子时,心头不禁感慨的浮起一句话来:“滔滔伊水流,倾刻兴亡过手。”
      龙门石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部淳厚深奥的大书。遗产不是用来陈列的,书也不是用来摆设的,龙门石窟奔走呼号着穿越遥远的历史时空,慢慢地化作一道昭示未来的历史音响:龙门的底蕴不应只是永远地沉淀,它应该得到不断地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