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欧阳询祖籍考

(2007-04-06 10:02:23)
标签:

文化

书法家

书法网

欧阳家族

欧阳询书法

欧阳询

考证

祖籍

 

 

    近来读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书法教学丛书--唐楷练习-欧阳询介绍》文中关于欧阳询的介绍有祖籍渤海千乘(今山东高青)之说。在我的印象里,欧阳询是潭州临湘人,未曾听说过欧阳询祖籍渤海千乘。本身我就是高青人,高青欧阳氏凤毛麟角,此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遂钩稽史料,想一探究竟。

千乘,《高青县志》有关于“千乘”的记载:西汉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旧镇)。又置千乘县(今唐坊镇孙集东南1.5公里有其遗址)。又《齐记》载: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县及千乘郡治。

   《汉书》:“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欧阳族谱载:欧阳生被尊为欧阳家族千乘博士世纪的第一派始祖。欧阳生师从伏生学习《尚书》,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配张氏,为汉国师留侯张良(公元?—前186年)之女。生男三:欧阳容、欧阳巨、欧阳兴。欧阳巨生欧阳远,欧阳远生欧阳高。欧阳高,字季明,袭东阁博士,拜颍川郡太守,累迁尚书左丞。

宋欧阳修于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所写的《沙溪谱序》:“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石>与立。自<鼠石>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

“ 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对为越王,使奉越后。而欧阳亭侯之后有仕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遂居于北。一居冀州之渤海,一居青州之千乘。其居千乘者曰生,字和伯,仕于汉最显,世为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尚书》是也。其居渤海者,仕于晋,最显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是也。建遇赵王伦之乱见杀。其兄子质以其族奔于长沙,由是子孙复居于南。仕于陈者曰頠,威名著于南海。頠之孙曰询,询之子通,仕于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为对望。”

   欧阳修的《沙溪谱序》中说明了欧阳姓氏的由来和迁移过程,这也与家谱记载相符。但依欧阳修之见,欧阳询祖上是从渤海迁入长沙。

但《欧阳族谱》从卷一开始,记录欧阳家族历代父母子女的血脉传承关系和迁移的过程却是:
     亭侯世纪---博士世纪---长沙世纪---询公世纪 (欧阳询) ......

    亭侯世纪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欧阳亭侯(欧阳家族的始祖)居湖州,然后是博士世纪居千乘,再之后便是千乘博士世纪南迁长沙的时代。说明了欧阳询的祖上从千乘迁往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的经过。

    那么,到底是欧阳询祖上是从渤海迁入长沙,还是从千乘迁往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的呢?就有必要交代一下欧文中提到的“对望”了,和有必要交待一下关于欧阳建和其兄之子欧阳质的介绍了。

   对望在古代被称为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可见欧阳修将欧阳询的祖籍归为渤海是以郡望划归的。因为上文已经提到“‘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既然是名门大族,欧阳家族北迁之后为何以渤海为“望”而不以“千乘”为“望”呢?

   《后汉书》载:歙在郡(《后汉书.儒林列传》:“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人也。(编者注:。《水经注》载:“公元95年(汉永元七年),千乘国改名乐安国。公元108年,狄县更名临济县,乐安国移治临济,质帝时改为乐安郡”所以此时的欧阳歙被称为乐安郡千乘人)自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教授数百人,视事九岁,征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狱。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礼震,年十七,闻狱当断,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歙死。曰:“伏见臣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当伏重辜。歙门单子幼,未能传学,身死之后,永为废绝,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乞杀臣身以代歙命。”书奏,而歙已死狱中。歙掾陈元上书追讼之,言甚切至,帝乃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子复嗣。复卒,无子,国除。”

    原来千乘的这一支虽然在汉朝名望很大,但是子孙衍续并不旺盛。而渤海这一支所衍较盛。郡望就以“渤海”为称了。所以欧阳修也就误以“渤海”为欧阳询的祖籍了。

 

   《晋书.列传》:“欧阳建字坚石,世为冀方右族。雅有理思,才藻美赡,擅名北州。时人为之语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 “世为冀方右族”按中国古代以位置论方向的方法,站南朝北。右面应在东方,按:欧阳修的《沙溪谱序》记载北迁的两支得说法,千乘居东,渤海居西。(参见李学勤作序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在汉帝国的疆域图中在公元前143年左右有关于渤海、千乘的地理位置)。以此推断是居东的千乘无疑。

又《欧阳家谱》:“欧阳建兄长的儿子欧阳质(字宗文,时任梁州刺史)带着族人随晋元帝(公元317-322年在位)渡江南逃。欧阳家族在潭州长沙郡临湘都安了家。这样,欧阳家族的子孙又回到南方了,族谱称之为 ‘博士世纪迁长沙世纪” 。其后,欧阳家族有一位在南陈做官的,叫做“欧阳頠”,在南海一带威名赫赫。欧阳頠的孙子叫做欧阳询” (<陈书.列传>欧阳頠以克定岭南之功,出任广州刺史,都督南衡二十二州诸军事.其后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征南将军,封爵山阳郡公,天嘉四年(563)卒于任上,由欧阳询之父欧阳纥承继爵位。)

行文至此,欧阳询被记载为“渤海千乘人”也就不足为奇了。“渤海”是其郡望,“千乘”是其祖籍。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书法教学丛书--唐楷练习-欧阳询介绍》文中关于欧阳询的介绍说,“自十世祖晋代欧阳质避祸南迁,随为潭州豪族.” 潭州豪族即今天的湖南长沙。欧阳质之所以南迁和从何处南迁的原由,释然。我由是信然。
   没有想到我的老家---千乘竟是欧阳家族北迁的一个聚居地,而且还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也证明了欧阳家族在千乘的生活情况。只是后来由于战乱欧阳家族从北方迁往南方长沙了。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又与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为后人并称为“欧颜褚柳”。 
  作为欧阳询的祖籍故里千乘人,由衷地为有这样的一位艺术大家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注: 参考资料

 《书法教学丛书--唐楷练习-欧阳询介绍》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欧阳族谱》           民国十六年丁卯岁冬镌 (出版社名称失记)

《剑桥中国史---秦汉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出版社名称失记)

《汉书》                                参阅《国学网》

《后汉书---儒林列传》                   出版社名称失记

《齐记》                                参阅《高青县志》

《沙溪谱序》                            出版社名称失记

《史通·邑里》                          出版社名称失记

《晋书》                                参阅《国学网》

《陈书》                                参阅《国学网》
《水经注》                              参阅《国学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