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书法家书法网欧阳家族欧阳询书法欧阳询考证祖籍 |
欧 阳 询 祖 籍 千 乘 考
郭 文 杰
千乘,《高青县志》有关于“千乘”的记载:西汉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旧镇)。又置千乘县(今唐坊镇孙集东南1.5公里有其遗址)。又《齐记》载: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县及千乘郡治。
宋欧阳修于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所写的《沙溪谱序》:“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石>与立。自<鼠石>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
“ 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对为越王,使奉越后。而欧阳亭侯之后有仕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遂居于北。一居冀州之渤海,一居青州之千乘。其居千乘者曰生,字和伯,仕于汉最显,世为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尚书》是也。其居渤海者,仕于晋,最显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是也。建遇赵王伦之乱见杀。其兄子质以其族奔于长沙,由是子孙复居于南。仕于陈者曰頠,威名著于南海。頠之孙曰询,询之子通,仕于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为对望。”
但《欧阳族谱》从卷一开始,记录欧阳家族历代父母子女的血脉传承关系和迁移的过程却是:
可见欧阳修将欧阳询的祖籍归为渤海是以郡望划归的。因为上文已经提到“‘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既然是名门大族,欧阳家族北迁之后为何以渤海为“望”而不以“千乘”为“望”呢?
又《欧阳家谱》:“欧阳建兄长的儿子欧阳质(字宗文,时任梁州刺史)带着族人随晋元帝(公元317-322年在位)渡江南逃。欧阳家族在潭州长沙郡临湘都安了家。这样,欧阳家族的子孙又回到南方了,族谱称之为 ‘博士世纪迁长沙世纪” 。其后,欧阳家族有一位在南陈做官的,叫做“欧阳頠”,在南海一带威名赫赫。欧阳頠的孙子叫做欧阳询” (<陈书.列传>欧阳頠以克定岭南之功,出任广州刺史,都督南衡二十二州诸军事.其后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征南将军,封爵山阳郡公,天嘉四年(563)卒于任上,由欧阳询之父欧阳纥承继爵位。)
行文至此,欧阳询被记载为“渤海千乘人”也就不足为奇了。“渤海”是其郡望,“千乘”是其祖籍。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书法教学丛书--唐楷练习-欧阳询介绍》文中关于欧阳询的介绍说,“自十世祖晋代欧阳质避祸南迁,随为潭州豪族.” 潭州豪族即今天的湖南长沙。欧阳质之所以南迁和从何处南迁的原由,释然。我由是信然。
没有想到我的老家---千乘竟是欧阳家族北迁的一个聚居地,而且还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也证明了欧阳家族在千乘的生活情况。只是后来由于战乱欧阳家族从北方迁往南方长沙了。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又与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为后人并称为“欧颜褚柳”。
作为欧阳询的祖籍故里千乘人,由衷地为有这样的一位艺术大家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注: 参考资料
《欧阳族谱》
《剑桥中国史---秦汉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出版社名称失记)
《汉书》
《后汉书---儒林列传》
《齐记》
《沙溪谱序》
《史通·邑里》
《晋书》
《陈书》参阅《国学网》
《水经注》参阅《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