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缘随笔

(2022-04-25 02:32:07)
标签:

(原创)

分类: 品茗留香(随笔)

书缘随笔

爱书。

执白的赤裸的语言在某些人看来定是俗不可耐的。爱官位、追名求利,甚至可以大言不惭的高呼,爱金钱、爱美女才是如茶当饭的营生。当今社会,此类人所占之比例绝不是凤毛麟角。然而,爱书的人偏偏长有“反骨”。我好像也在其列,且以“爱书人”自居,又为爱书人自豪。

徜徉书海,书韵墨香又怎能不令人陶醉?

爱书是人类美好的天性,是人类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传承着人类的文明。

正因为如此,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的书便应运而生。世界上最大的书,最小的书,最长的书,最短的书,不同质地、不同版本、不同语种的书,以至于写书的书,读书的书,用书的书,关于书里书外的书都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发展变化。古印度人用过椰树叶,巴比伦人用过泥板,公元前的希腊、罗马人用过蜡板,中世纪的欧洲人用过羊皮。那时的一部《圣经》需花去300张羊皮。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考古学家在叙利亚挖掘出1.5万块泥板书,至今已发现的泥版书约75块.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产一种像芦苇一样的植物,叫做沙草科植物又称埃及芦苇.这种植物长的又长又阔。古埃及人把这种植物砍割下来,将茎杆刨为长条,排齐后连接成片,经过压平、晒干等几道工序,就成为可以书写用的纸莎草纸。在这种纸上写字用的笔,是用细小的芦管制成的,墨汁是菜叶加烟渣调制而成。写好后卷起来保存。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古埃及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1400年间的纸莎草纸书卷及残片10万多件。1454年,德国出现第一部采用活字拉丁字母印刷的《圣经》。在中华文化史上,曾作为书籍质料而广泛应用的有甲骨、青铜、石头、竹木、丝帛和纸张。煌煌中华,素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重要标志,是他数千年积累、存留下来的极为丰富的文化典籍。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早已被历史湮灭。唯有古中国的甲骨文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演变至今。实际上在周代的文献里面就讲,维殷先人,有册有典,就是说在殷代也就是商代,他们已经有册,就是一册一册书的册。这些直接刻写在甲骨之上的卜辞几乎涉及到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透过这些成熟的文字,折射出了中原文化的时代特性和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拥有相当数量的书籍,故《尚书·多誓》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之说。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竞相著书立说,图书数量因而剧增。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公元前26年“书积如丘山”,“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悠悠华夏,书海浩瀚,前后递进,代有高峰。明代永乐年间,中国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字数高达3.7亿,为世界闻名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等人主编的《百科全书》的十二倍。清中叶乾隆年间面世的《四库全书》,集书工写匠四千余人,历时十五年方告全功。“全书”共收录图书3503种,七万九千余卷,仅存书名而未录其书者6766种,九万三千余卷。总字数约9.97亿字,这是中华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民国时期,陈垣先生全面稽考北图所藏原藏于文津阁的这部庞大图书,统计其架数103架,函数6144函,36275册,共2290916页。另有存目之书,凡六千八百一十九部,九万四千零三十四卷(其中有四百零九部无卷数),较著录者更多!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

公元前七、八世纪的秦国留下来一部最古老的石头书10块鼓形石,高度45厘米至90厘米不等,横切面,周长平均为210厘米,四周刻有文字,现存的宋代拓本尚存465字,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古诗。

北京房山有一座古寺,叫云居寺,藏着世界上最大的书,一部石头书《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这部石头书是石刻之书中最为壮观的后作,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书的每一页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三寸来厚,足有两百来斤重,两面都刻满了字,每个字有网球直径那么大。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八块石头“页码”,整整齐齐的,规规矩矩的,浩浩荡荡的,历经隋、唐、辽、金、元、明代代相传,绵续千载,真是令人惊叹万分。其铿锵釜凿之声,至今犹如天鼓雷音,唤人警觉,催人奋进。

干吗和尚们,要刻这么一部石头书?

就是出于爱。

一千多年来,怕毁书,怕烧书,一句话,怕书传不下来,干脆,做一部石头的一种不易毁灭的载体,让他永世长存,让他不朽。于是,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情风俗的珍贵史料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绝好的故事,最精确地最夸张地最使劲地描绘了人类爱书的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是一部书,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成就。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诉说着华夏儿女的剑胆琴心。诗词歌赋、科技教育、典章制度、文化遗存……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都汇集于书之一身,筑起了中华民族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是书,让世界各族人民生生不息,让世界各国文化源远流长。“半部《论语》治天下”,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部《神曲》,开辟文艺复兴之先河,敲响欧洲中世纪的丧钟;一部《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书,记载着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拓展着人们的视野,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锻炼着人们的品格,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

 

北京地铁建国门站,每天经过这里的人们都会看到一幅壁画,这就是佛教经典《金刚经》,它的原版,已经被斯坦因从藏经洞中带走,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如今,它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珍贵文物之一。

应该说,书自有可爱之处才会被人所爱。有了人们对书的爱,书才会更有其价值。这些美誉并非肉麻的捧杀。相反,我倒觉得仍有未尽人意之处。难道它袒露胸襟,刚正不阿,宁可粉身碎骨,绝不卑躬屈膝的品格不是其极美之处吗?如若不然,又怎能惨遭杀身之祸呢?书带来了人类文明,一部文明史,就是书的奉献史,书的血泪史。翻开史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了《秦记》以外所有史书和国家藏书外的《诗》、《书》百家诸子等著作。继秦始皇之后的烧书名人,迭相出现,南北朝时期,公元554年,魏师入郢,江陵城陷,梁元帝烧掉了十四万卷图书。南宋秦桧,不但查禁野史,还放火烧书,历时达十一年之久。清朝的乾隆皇帝,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七年,连续烧书二十四回,烧掉的书达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之多,直到乾隆五十三年,仍然下着烧书的命令。真是骇人听闻。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发圣谕,焚烧了《圣经》,七世纪,阿拉伯多神教信徒与犹太教信徒焚烧了《古兰经》。1933年德国法西斯将从全国一万多个图书馆搜查出的、总计三千都万册图书化为灰烬。焚书是人类的一大不幸。但在某种程度上对焚书者来说,不过是引火烧身。书,字字血泪,字字声情,可歌可泣,可爱之极。有形的文字,在无限的空间燃起的熊熊烈火终将把他们化为灰烬。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古往今来,粗略想想,真爱书人可分三类。

一曰“书虫”。他们大都整天钻在书堆里以书为伴,以定位之身,读定位之书,称得上鸿儒硕士,且又著述立说的学问家。用他们的话说,要写看家文章,必读看家之书。“公少学书不成;学剑,学剑又不成;愤而捐书弃剑,不学无术,竟又不成。”为什么,因为干事情总不能少了看家的本领。

二曰“书痴”。他们是以藏书为爱好,为快乐,为精神寄托的玩家。搜采异本,集纳百家。一直玩到了曹增、王弼、张华、范蔚、范钦等大家的层次。三国曹魏有一个名叫曹增的人为了收藏自己的图书,修了一个石窟,称为曹氏书仓。著名玄学家王弼是当时藏书万卷的大藏书家。唐代私人藏书一时称盛,著名学者文人藏书万卷以上的有十五六人之多。明代私人藏书很盛,特别是宁波人范钦,藏书达七万多卷。其藏书楼“天一阁”不仅楼式结构和周围环境安排合理,而且对防火、防蛀、防潮等保护措施也很重视,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图书馆。也是先人爱书福及后人的完美物证。

爱书人读书,自古就有收藏书的习惯。藏书人购置心爱之书后,总习惯摩挲观赏一番。宋元版本,名家批教,股本秘笈,毛抄黄拔,都被当作珍品加以收藏。名刊精本,黑口古装,万历竹纸,都令藏书者见之心暖,读之色变。购书的最大乐趣是在购人生的无字天书。藏书的最大乐趣是在储藏人生的明天和未来,是在储藏人类胜过黄金、珠宝的财富。

三曰“书友”。“书友”是以书为伴的智者。他们既不附庸风雅,摆出一副学者的斯文样,也没有“书痴”玩家的散淡。他们爱书,他们为了生活充实而读书,为了享受文化而读书,为了寻找智慧追求真理而读书。最伟大的“书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就是这样伟大的“书友”。他从青少年时期,就刻苦读书。因为他懂得: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一丝所积。他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对后人可以说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富矿。《论语》、《孟子》、《左传》、《史记》、《诗经》、《三国演义》等,都是案头常备之书。在他年老眼昏之时,他还特地请人校刊了大字本的历史、文学名篇。毛泽东读书的志向、读书的精神、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是后人为何读书,怎样读书,如何用书的楷模。

爱书人自有爱书人的境界。远离闹市的喧嚣,人世的纷争,在陋室读书实在是人生的一个享受。品味“菜根谭”,看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阐述资本论,听屈原讲离骚念诗经,默记孔子《论语》,观赏毛泽东指点江山;黑格尔分析逻辑学;翻开资治通鉴,用《易经》解读二十五史、四库全书,用经、史、子、集和哥白尼、爱因斯坦、牛顿对话。陋室虽小,但你可以请来文化名人、思想家来做客。从苏格拉底、但丁、薄伽丘,到萧伯纳、罗素、杰克伦敦、德莱塞、海明威、斯坦贝克等。还有拉伯雷、塞万提斯、伽利略、培根、莎士比亚、莫里哀、伏尔泰、卢梭、康德、歌德、达尔文、巴尔扎克、雨果。面对他们那一张张叫人过目不忘的面孔,目光中或严肃、或慈爱,或犀利,或温柔,充满睿智,充满光芒,靠近他们,亲近他们,你会有很多、很深的感受,人生的真谛,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启悟,瞬间对永恒的质疑,梦幻对现实的超越,都足以把任何人变得高雅、渊博和睿智,你会发自肺腑地感觉到读书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营养,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最好的香茗。仔细想想,读书越多越蠢的人是个别的,不读书的人聪明不起来是绝对的。驾扁舟航行于书的海洋,获得永久的丰富与满足。你能说这不是人生的最大享受吗!

细细品味书的墨香。他传世之久远,馨香之馥郁,可谓万古流芳。这墨香是人类智慧的化身。当你细心的读它,精心、静心地品它,诚心、痴心地爱它,它便会无声地、悠悠然地飘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思想,浸润你的灵魂。那古雅清纯之气,会洗去你的劳累;那清淡飘逸之风,会躯散你的苦闷,让你眼前春光无限。它是弥漫在地球上唯一令人迷醉、振奋的气息。在与世界同寿的墨香中,会让人发现人生,社会,历史和人间的真善美,假丑恶。墨香中,古今中外人间万象虽尽在其中,但并未写尽其中。

书之神韵,提升民族的志趣,涵养民族的性情,滋补民族的素质,高扬民族的旗帜。不是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鸿篇巨制,把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翻天覆地,换了人间。

书是人类知识的仓库。爱书人读书、藏书未必就会从仓库中得到了真知。爱书人读书、藏书不是为了比赛,看谁“知识广”、“智商高”,而是要思、习、行相结合,看他的真知卓见,看他知行合一、活学活用的能力,最根本的是看他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的能力。如果每个人都把读书作为改造社会的动力源,人人都自觉地不断地去读书“充电”,那么这个世界的动能该有多大啊!

爱书人读书是相对的,读书人爱书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不读书而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学问家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不读书而成为改造社会的先哲。中国文人的治学富有通晓人文、社会、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传统,不论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是如此。公元1000年,是中国宋朝的咸平三年。那一年的科举破了纪录,共录取进士409人,诸科1129人,总计多达1638 人。发达的科举制造就着重教兴学的社会风气。在乡间的村学、义学或私塾中,儿童们摇头晃脑地背诵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二更灯头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考中状元即称“大魁天下”。在唐代,新科进士,身衣锦袍,打马游街,曲江赐宴,雁塔题名,而状元则走在第一,最为风光。历代中国家庭,只要是有能力的,无不使其子弟拜师读书,以开其智,以启其德。修身宏道,求广博,求通达。但是,古往今来,中国历代文人学士,被迫钻进故纸堆里不能自拔的大有人在,皓首穷经,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做学问、写文章、说话,左一句“子曰”,又一句 “圣人云”语录连篇,就靠肯老祖宗的骨头过日子,而不能有自己的与 “圣人’’相左的思想,不能研究创造新的东西,中华民族的思想被活生生禁锢在四书五经里,民族的智慧、创造力和活力也被扼杀。

当今社会,亦不乏徒有虚名之人,戴上一顶徒有“爱书”虚名的荣冠,弄来几本砖头厚的“名著”、“典籍”作为摆设,打造出书的尊贵和不菲的价格,用食指托一下鼻梁上的金丝镜酿出一点所谓“文人”的酸味,仿佛自己身上就有了胜过“沙丘”香水味的墨香,成了一个时髦的文化人、学问家。更有甚者,用抄来的论文、龌龊的手段换来硕士、博士帽顶在头上,恶得及第,然后就摇身变成一位学者。他们表面上爱书,爱得要命,爱得死去活来,实际上用书来装点门面,用书来当敲门砖。“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人存在于社会,使社会多了“世俗”二字。倘若这样的人多了,实在是社会的悲哀。

书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人,是人类文明的正气歌。历代爱书人用民族的血泪和生命著就史诗般的佳作。无论民族处于逆境或是顺境,人们都会在这些血与火考验的佳作中发现历史透视镜、人生启示录和民族正气歌。杜甫作为唐王朝盛极而衰时代出现的“诗圣”,他那种关注乾坤疮痍和民生疾苦的热切心肠,无不表现出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爱国情怀。至于自己茅屋为秋风所破,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也以仁爱的情怀激励后人的心。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些用民族的血泪和生命换来的名篇佳句,是不会被民族和国家忘记的。历代爱书人都有铮铮傲骨,灵魂深处都有洁辟。他们与人相处同流者多,合污者少,甚至清心寡欲,默默无闻,甘当隐士。爱书人对物质的需要,很容易便可满足;而精神上、心灵上的需要确很多很多,仿佛无穷无尽。书对他们来说是这样一种尤物能让人返扑归真,回归自然,物我两忘,横眉冷对千夫所指。古往今来,爱书人总是有这样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就像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们超越人的动物性而探寻人文性,他们用一种更纯真,更美好的态度对待生活。心平气静,是爱书人的最大优点,也是爱书人致命的弱处。但是,只有嚼菜根耐得住清贫寂寞的人,才能静下心来谈爱书。

有人说大地是一部书,有人说历史是一部书,还有人说人间万象是一部书。我说,人生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部书。书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人生这部书中的每一个文字不光要用阳文来写,更要用阴文来刻。读万卷书,再抛却万卷书,与天、地、人、物俱化,才能著就人生不朽的篇章。

此文2008天津文学值此读书日之际整理留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今夕何夕?!
后一篇:小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