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恶之争

(2007-09-08 23:07:06)
标签:

文学/原创

老子

第二章

善恶之争

无为

分类: 宇晗杂谈
《老子》第二章——善恶之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刚才看一个朋友的博客,他在里面提到了矛盾的问题。是呀,矛盾。“用世上最锋利的矛去刺世上最锋利的剑,何者能胜?”这个古老的问题似乎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谁能解答呢?也许在现实世界用物理学的理论是永远也无法搞清楚的,那么只有转向哲学来寻找答案。我觉得,先古圣人老子先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已经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答案——无为。怎样来理解这个“无为”呢?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在没有通读《老子》之前,我也只能够用现有的知识来浅略地理解了。
 
    在《老子》第二章中,老子讲述了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矛盾。老子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然后根据这个本质提出了他的哲学思想“道”的核心——无为。
 
    天下万物有美有丑,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天下之人有善有恶,何人为善,何人为恶?有无,难易,高低,长短,音声,前后......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基本的衡量指标,如何来区分判断它们呢?其实,大可不必为此耗费心悸。因为,它们是永恒地存在于任何物质之间,是本质的东西。
 
    老子告诉我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用于为人处事方面,也可以用于自身心性的修养。说到底,我觉得这个与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有些类似,也就是要保持“中”的哲学思想。但这个“中”哲学与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有些不同。
 
    说到这个“中”字,我想起了昨天看的电视剧里大军阀阎锡山对他的部下说的一句话:“要深刻领会我的‘中’的哲学。”可见,这个“中”字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呀。而且它也是人们在处理尖锐矛盾时所能采用的最佳方式。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更是深刻道出了这“中”字的含义。能做到“难得糊涂”的糊涂人才是大智大慧之人啊!
 
    “处无为之事”,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难上加难。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快速的现在社会,“无为”便会容易遭受淘汰。对物质享受的狂热追求,使得人们无心去领悟你的“无为”,也没有人会仔细地研究你的“糊涂”。不过,作为自身心性的修养,“无为”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使人心平气和地去面对眼前空虚的诱惑,能够给人清醒的头脑,能够让人用心去寻找事情的本质,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站在高处俯瞰世间万物,自然会做到心知肚明,而又可以做到“处无为之事”,那么,你就是一个“糊涂”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郁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