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是我依照杂志内容敲打的,文中“凹”字拚音声调a上的上划线我打不出。抱歉了。
贾平凹(ao)就是贾平凹(ao)
肖晔
《语数外学习》《学语文》等报刊上的一些文章仅根据贾平凹先生《自传》中的一段话,就断定“贾平凹”的“凹”应读作wa而不能读为ao。因为贾先生写道:“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畅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再者,《现代汉语词典》上,“凹”字也有ao、wo两个读音。这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却不能由此得出“贾平凹”只能读作“贾平wo”的错误结论。
作家的本名(或乳名)与笔名的“音同”,情况比较复杂,常常是音近韵似,还夹杂着浓浓的土音方韵,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概念上的“音同”。因为文学家不是语言学家,“音同”就必须是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譬如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本名严文锦,“井”“锦”韵母不同;当代文学批评家李希凡,本名李锡范,“凡”“范”声调不同;而著名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海澄”“艾青”在金华地方方言里(诗人是金华人)发音差不多,但在普通话里却无论声母、韵母,还是声调都不相同。因此,正如不能说“井”音“锦”,“凡”音“范”,“海澄”音“艾青”一样,也不能以“娃”来给“贾平凹”的“凹”注音。
其实,贾平凹不能读作“贾平wo”而只能读作“贾平ao”。因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早在1985年12月27日就发布了《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审音表》明确规定:凹,统读为ao。所谓‘统读’,文件的解释是:“在字后著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也就是说,凹只能读作ao,此外没有别的其他读音。
也许正是由于文章的误导,中学生,甚至有的老师,都念贾平凹为“贾平wo”,我听过的一节《我的小桃树》公开课就是如此。为此,有必要指出:必须遵循规范,“贾平ao”就是“贾平ao”,绝不能错误地念成“贾平wo”!
(该文原载上海文化出版社《咬文嚼字》杂志2001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