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纪录片《河西走廊》之九《苍生》有感
(2015-03-12 11:48:09)
标签:
河西走廊受众意蕴苍生作品 |
观纪录片《河西走廊》之九《苍生》有感
黄河木子
河西走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无论是从历史或现实、物质或精神、自然或社会的角度看,河西走廊都是极具神秘和无限魅力。看了纪录片《河西走廊》之九《苍生》,本人有一下粗浅感受,与朋友们分享,并诚恳希望大家批评赐教,感激之至!
一、社会文化语境
1、政治话语和时代热点的主题潜在表达。河西走廊之《苍生》通过对众多具体的中外生命个体(传教士、商人、考古学家、旅行探险家、摄影师、民族英雄、普通百姓)的生命体验与呈现中,成为反映中华民族社会变迁、历史兴衰、政治更迭和中外民族文化在河西走廊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的真实写照,折射出“战争与和平是河西走廊永恒的主题、探索与建构是河西走廊时断时续的乐章”的这一潜在又宏大的主题。同时,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怀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极具正能量,彰显出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时代励志精神,我相信对屏幕前的每个受众都具有思想、情绪、精神方面的震撼和影响。
2、独特的人文性、兼容性、综合性。作品画面唯美、节奏舒缓、解说朴实、情感自然,对受众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给予受众新奇的视听感受之余,可以让受众从中找到那种失落了很久的无法复原的纯朴和真实,促使受众去找寻民族的源头和自身的根本所在,满足自己的寻根情怀,更是一次在净化心灵、洗礼灵魂的精神过程中酣畅淋漓地感受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包容、开放、友善的民族情怀和气度。
二、审美文化内涵
1、现实场景的双重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2、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三、遗憾
1、文字文本本身较重宏大的面上叙述,加上缺乏导演在叙事手法、结构呈现、情节铺陈、细节设计等方面的再度艺术创作,使在影像表达对作品文本原有承载和蕴含的故事性方面大大弱化,影响了作品的可视性。
2、文本叙事的严谨和综合(艺术)处理画面的无序形成了鲜明对照,影响了作品的品质,也使作品的内外节奏有时显得极不和谐,配乐有时也显得不伦不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