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一人一故事:缪老师家聚餐

标签:
加拿大温哥华 |
分类: 家住天堂 |
周六我们几个朋友应邀来到温哥华缪老师家做客。本来缪老师发起大家去斯坦利公园野餐,后来我们担心会下雨,缪老师建议改在市中心饭馆聚餐,之后又改为在她家聚餐,毕竟在家里吃得更舒服一些,不用担心餐厅翻台的压力。
来到缪老师新家,这是温哥华西区一座漂亮的独立屋。
我进来时缪老师已经陆陆续续准备了很多菜肴。
缪老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是我敬佩的一位大姐。她是安徽巢湖人,有典型的皖南人的质朴,在国内的时候是中学英语教师,丈夫苗老师则是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硕士,在英语教学上颇有建树。
2001年苗老师作为技术移民主申请人携妻带子移民温哥华。作为非投资类的移民,无论是来自欧洲的还是中国的,无论是四百年前乘坐五月花到达马萨诸塞州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移民,还是现在每天登陆的新移民,都需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所以时至今日,北美大地汇集了来自全世界敢于冒险、进取的移民,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多元化的民族大熔炉。
缪老师一家何尝不是担承了极大的风险?首先,当初,苗老师在广州已经事业有成,缪老师也有稳定的工作,当苗老师一心要移民温哥华的时候,缪老师还十分不解,但是她支持丈夫的决定,毅然辞职跟着丈夫带着年幼的儿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温哥华。
起初一家三口带了一万加元的所有家底,不料两个月就花得只剩下一千加元。眼看下个月房租就要交不出来,苗老师赶紧回国继续工作赚钱养家,而缪老师母子二人留守温哥华。
很快,缪老师在列治文的一个包装厂找到了工作,靠打工的收入维持生活,并到学院里继续深造。经济稍微稳定下来,苗老师又回到温哥华,开始在一些私立的托福雅思学校代课。后来他们决定创建自己的学校,于是富兰克林英语语言学院诞生了。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校址迁往寸土寸金的温哥华市中心地带。这所学校成为大温哥华地区华人创建的历史最久、口碑最好、成功率最高的学校之一,每年都向加拿大和美国名校输送大量新生。
一次闲聊缪老师戏谑道:“人家是中国赚了钱带到加拿大花,我们家正相反,我们是加拿大赚了钱贴补国内的生意。”
可见加拿大也并非人们传说中的市场饱和、赚钱困难的吸金之地。只要踏踏实实、诚诚恳恳做事,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缪老师的成功,首要原因就是她是一个好人,而好人看上去甘愿吃亏,其实从长远眼光看来她得到的远远多于她失去的。举例说,第一,每次我们吃饭,缪老师总要抢着埋单,请了客还不算,还要给我打上包;我执意要礼尚往来,她甚至都会到收银台和我撕扭起来,坚决不让我破费,以至于在座的老外都误以为我们在打架。第二,有一个人曾向缪老师借了8000加元,几年都未还,至今还躲着缪老师,而缪老师说起来毫无愤怒之感,十分淡定,还对那个人表示同情。第三,我们每次开一家一菜聚餐,别人可能只带一个菜或空手来,而缪老师总要带两三个菜,有时候还额外再买一个大蛋糕。第四,有一次缪老师得知我即将要去外地工作,因为上班匆忙来不及事先准备,索性带了和好的面、馅儿,来我家亲自为我包了很多饺子,让我放冰箱里速冻了慢慢吃。第五,缪老师帮我侄子申请温哥华的学校三次,每次都垫付100加元申请费,我居然毫不知情;等我发现后,赶紧请她吃饭,并还她300加元,她则坚持让我还她200元,道:“你不是还请我吃饭了吗?这顿饭也要100元啊!”
她不仅对我给予很多厚爱,她对她学校里的学生也一样超越了一个老师或校长的职责——很多学生都把她比作一个慈祥可亲的第二个“妈妈”,家长把孩子交给她自然格外放心。
相比之下,大温哥华其他几个华人私立语言学校的老板都太精明了。她们也许业务很强,但是那种精明拒人千里之外。她们是不能吃亏的,谈起钱来锱铢必较、毫厘不爽,对任课老师也盘剥吝啬。但是她们也许赢得了小利,失去的却是人心。
傻人有傻福,的确是这样。精明人赚的是眼前的钱,而厚道人赢得的是满世界的口碑相传。
最近缪老师又有了更大的喜讯,她申办私立中学获得了加拿大政府的批准!预祝她事业更上一层楼!
前一篇:收到英国出版社稿费发放通知
后一篇:温哥华一人一故事:周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