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揭秘

标签:
阿姆斯特丹荷兰红灯区 |
分类: 欧洲见闻 |
以前国内报道说,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公开、合法存在,象征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沦丧、风气败坏、人性泯灭,而我们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正走在创建精神文明的康庄大道上。
来到阿姆斯特丹,必须要看看这里的红灯区,无数游客都对此好奇。转了好几趟,这里真是跟想象的很不一样——不仅没有给我负面的感觉,反而让中国出来的游客更觉颇有反讽的意味——原来,和纸醉金迷的东莞相比,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实在是人间的净土。不可思议吧?

所谓红灯区,就是阿姆斯特丹的最中心地带那么一小片区域。早年因为这里有很多上岸的水手,因此吸引了很多烟花女子在这里卖身赚钱。她们租用橱窗,点亮红灯,在窗内搔首弄姿,吸引顾客,故而叫作“红灯区”。一旦有客人了,便拉上窗帘。

确实,小姐们绝大多数都没有顾客,因为拉上窗帘的窗户是极少数,很多小姐就那么百无聊赖地在窗内继续搔首弄姿。有时候我心想,凭她们的身材相貌,难道不可以去做模特和演员吗?为什么非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有好几个小姐看到了经过的泰迪宝宝,喜欢得不得了,挤眉弄眼,还向我伸食指让我带宝宝进去,我哪敢进呀?

所谓红灯区,就是阿姆斯特丹的最中心地带那么一小片区域。早年因为这里有很多上岸的水手,因此吸引了很多烟花女子在这里卖身赚钱。她们租用橱窗,点亮红灯,在窗内搔首弄姿,吸引顾客,故而叫作“红灯区”。一旦有客人了,便拉上窗帘。
笔者考察红灯区,颠覆了固有的印象。
第一,这里看上去相当安全,根本没有什么黑帮团伙、流氓歹徒,看不到酒鬼撒野,老鸨陪笑;这里的游客彬彬有礼、举止言行得体;这里的保安也敬职敬责,不到不得已不会出示铁面;这里的小姐更很有修养和职业道德操守。总之,这里全是一派祥和安宁景象,甚至颇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感!
第二,原以为这里有庞大的产业,没想到,这里有待出租的窗户实在太多,说明生意并不成气候。据报道,这些房间都是私家所有,代代继承。全世界的烟花女子都可以来这里租房,在窗口亮相,晚上的租金是150欧元,而接待一个顾客起价是50欧元。也就是说,这些姐妹一晚上要有三个客人才可以把房租给赚回来。另有英文报道说,每年来这里的顾客仅四五千人。果真如此,那和东莞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第三,阿姆斯特丹游客如云,走在红灯区观看橱窗的行人不少,但是没有看见太多顾客——绝大多数人都是好奇的看客而已。正有鉴于此,笔者还为那些小姐们捏把汗,心里暗想,糟糕,半天了,一个客人都没有,这150欧元租金,能挣来吗?

确实,小姐们绝大多数都没有顾客,因为拉上窗帘的窗户是极少数,很多小姐就那么百无聊赖地在窗内继续搔首弄姿。有时候我心想,凭她们的身材相貌,难道不可以去做模特和演员吗?为什么非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有好几个小姐看到了经过的泰迪宝宝,喜欢得不得了,挤眉弄眼,还向我伸食指让我带宝宝进去,我哪敢进呀?
我还看到感人的一幕——有一个窗子里有两个肥胖的小姐——估计都是困难户,其中一个在帮另一个梳头,姐妹情深,流溢面颊。那一幕不禁让人充满了同情,甚至潸然泪下,想起了白蛇和青蛇的情同手足、相依为命。
来这里转了几次,有一晚终于看见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白人大叔级人士从一个橱窗里匆匆走出来,稍微有些紧张,同时又露出容光焕发的样子,估计是很满意小姐的服务。还有一次,透过橱窗,看见里面一个小姐和一个20出头的男生发生轻微的争执,那小姐把那男生请了出来,估计是价钱没有谈拢。男生出来以后,冲着外面等候他的同伴无可奈何地耸耸肩,一群人哈哈大笑离去。
就这么走在红灯区的小巷中,观看人情百态倒是蛮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橱窗小姐搔首弄姿的同时其实非常局促不安,她们的紧张是显而易见的。我不知道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还是喜欢这个职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我们无法批评论断。
2018年初有英文报道:这座世界闻名的红灯区越来越不景气,甚至面临全面关张的可能。
荷兰政府2000年通过了妓院合法化的提议,旨在加强性交易产业的管理,保护妇女权益,杜绝人口拐卖;要让这个根本压制不了的人类最古老的地下产业公开化、透明化,并接受严格的税务、卫生、安全管理。但是,这一举措却适得其反,因为它刺激了当地性旅游业的繁荣——倘若这座城市以此而吸引世界各地的嫖客蜂拥而来,对国家形象不利,这是荷兰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笔者认为荷兰政府当初的理念是相当前卫、宽容、开明的——既然这一人类自古就有的地下产业完全禁止不了,那么干脆就合法化,但是给予严格管理。在恪守清规戒律的一些穆斯林国家和印度,性侵乃至虐童、强奸案司空见惯,令人发指;印度是公认的强奸大国,而要求妇女穿黑袍、蒙面纱的穆斯林国家普遍有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发生妇女被骚扰、性侵、强奸,社会往往率先指责妇女不守妇道,穿着暴露,引诱男人,因此说她们完全是咎由自取。
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模式,一个开放、宽容、严格管理;另一个保守、压制、男尊女卑。究竟是哪种更好,不言而喻。谁还敢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手捧《圣经》、《古兰经》,
谴责西方社会的“道德沦丧”呢?
前一篇:来自阿姆斯特丹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