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部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论文 |
三、女部汉字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一)从女性亲属称谓看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1、亲属称谓
在这类亲属称谓中,有表示直系亲属关系的“姐、妹、姑、姊、娣”等,又如“妣”,是指死去的母亲;“姑”,是指父亲的姐妹,古代社会媳妇称家婆。还有表姻亲称谓的“妗、姒、娅”等,都为形声结构,形符从女。妗,舅母或妻子兄弟之妻;娅,姐妹丈夫的互称,今所谓“连襟”;姒,弟妻称兄妻或同嫁一夫的女子年长者;娣,《说文》:“女弟也,从女,从弟,弟亦声。”《段注》作“同夫之女弟也”,并解释:“同夫者,女子同事一夫也。”《释亲》曰:“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娣,初义为同嫁一夫的女子年幼者,此外,还有同夫诸妾的意思,如毛传:“诸娣,众妾也。”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与“母亲”意义相关的称谓上,以此来探究女性在整个家族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类字有“妪、媪、姐、姁、姑、威、妣”,其中这个“威”字集中体现了女人地位的两重性,《说文》曰:“威,姑也,从女,戎声。”也是姑,即丈夫的母亲。根据段注引申为“有威可畏”,《说文》又曰:“汉律曰,妇告威姑”,即法律规定妻子有什么事情就告诉丈夫的母亲,这是封建社会重“孝”道的折射,实质上是夫权的延伸,女人要顺从丈夫,又要顺从因为有了儿子而显贵的婆婆,正所谓女人因为男人而顺从或是被顺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女部字表示亲属称谓。如姊,《说文》:“女兄也。从女姊声。”也就是我们现代汉语所说的姐姐。《段注》:“《释亲》曰:‘男子谓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妹,《说文》:“女弟也。从女,未声。”这个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就是指妹妹的意思。姨,《说文》:“妻之女弟同出为姨,从女,夷声。”《释亲》曰:“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2、社会身份称谓
女子的社会身份在父系氏族时期已处于一种附庸的地位,这些在女部汉字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例如妇,一般指已婚女子,也常泛指女子。《说文》:“妇,服也,服家事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尔雅·释亲》:“女子谓之妇人。” “妇”为会意字,取象于扫帚,可见在社会分工时,女子“主服家事”,被排除在社会活动之外。这是女性一般的社会身份称谓,那么也有些女官女奴的称谓。比如说嫔。嫔,也是古代妇女的通称。《尔雅·释亲》:“嫔,妇也。”《说文》段玉裁注:“妇者,服也,……故释嫔亦曰服也。”嫔指宫廷女官,即帝王之妾,从中反映了古代妇女的附庸地位。再往上追溯婚姻史,“嫔”是指诸侯国君之间娶妻之时,女方要陪嫁一些女子,或者终身成为“妻”的侍者,或者成为国君的妾,这一种陪嫁的女子也叫“嫔”,也同样反映附庸地位。
此外,反映妇女附庸地位的还有“嫱”。嫱,《说文》:“妇官也。从女,墙省声。”也指古代宫廷的女官,位次于妃。
此外还有“娒”,《说文》:“女师也。从女,每声。读若母。”古代妇女有“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指妇德、妇言、妇功、妇容,这是封建制度用来约束妇女的教条,女师便是从事这种教育的人。
这些字相对而言是表示女子在古代社会比较尊贵的身份的,另外还有表示卑贱身份的。这其中有一类字是表示对古代妇女的贱称,如“奴、妾”为会意字,“姬、妓、婢”等为形声字。其中有些字还是女性专用字,如“妓”,据甲骨文的字形,手在女旁,以手指掸,驱使女子。又如“妾”的释义:①女奴;②男子在正妻之外所娶的女子;③妇女自谦之称。[5]
这一类表示女子的各种身份称谓的字大多含有贬义色彩,它们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含贬义色彩的有关女子身份称谓的女部字多于含褒义色彩的称谓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在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是被侮辱、被歧视的对象,即使是做女官,其职责也是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
(二)从“女”字看男尊女卑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是非常优美的,同时也因它独特的像意表音功能而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汉字的创造也是有它的生活来源的,从甲骨文的出现一直到现在完善的汉字体系,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人们在创造这些汉字之初,可以说就已经给它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蕴涵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看过中国的许多汉字,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的贬义词都是跟“女”有关的,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文化烙印。
首先说“女”字。“女”字在造字之初就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甲骨文把‘女’字写作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女人,上身直立,两臂交叉放于胸前,她正用脚板垫着臀部坐在地上。这是古代女子行礼之形态。而小篆的‘女’字像一个人屈膝敛衽为拜。” [4]
四、女部汉字所表现的以男子为主的民族审美观
《说文》中收录的关于女子“容貌品性”的字共169字,占总数71.5%,其中贬义词有67个,占总数的28.1%。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众多赞美女子品行、容貌和姿态等字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封建社会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所以也就相应产生了许多形容女子容貌、体态和品行的字,这些字从感情色彩上也有褒贬之分。
(一) 形容女子容貌体态的女部字
褒义女部字中有从整体上形容女子美貌的:媄、娇、嫙、婜、媛、婵、妭、妴、嬌等;也有从细节上形容女子美貌、好的体态的有:媌(目好)、娃(深目)、姛(直项)、娙(长好)、婐(柔)、婳(静好)、媱(曲肩行,舞姿)、媕(目传情貌)、嫣(长)、娑(舞姿)、姽(体态娴静)等等。[1]
与上列这些表示美好类义的字相对的,古人还创制了一些反映对女子“不美好”的社会观念的字,例如概括貌丑的“姡、婎、媨”;具体形容女子容貌的:嬒(女黑色)、孈(愚憨多态)、窡(短)、嫳(性急易怒),表女子外表不端庄的“妖”等等。[4]
(二)形容女子品行的女部字
父系社会时期,男权思想占了上风,因而产生了对女子“礼”方面的要求。女子在未嫁时都要讲究妇德,要学习事父母之道、事公婆之道、事丈夫之道,所以古代就出现了许多用“女”作意符的字来表示女子的品行。这类字有表顺从的“娓、婉、如、娽、委”。娓,《说文》:“顺也。从女,尾声。读若媚。”《段注》:顺者,理也。尾主於顺,故其字从尾。“顺”的本义为理顺,引申为柔顺、顺从。如,《说文》:“从随也。从女,从口。”意思是女子随顺、依从。从女、口表示女子要听话,未嫁时要听从父亲的教诲,嫁人后要听从丈夫的意思,丈夫死了要听从儿子的意思,所以此字从口,口以说教、发号施令。娽指随从、顺从。有表恭敬谨慎的“娕、嫡”,有表忠贞的“娹、妌、婧”,还有表示灵巧聪慧的“婾、妍”等。可见,最高的妇德便是顺从听话,此外妇女还得忠贞守节、庄重文静、乖巧伶俐。
当然也有表示不顺从的,并且这类表示女子暴躁易怒的字占了多数,如表放纵狂乱的“妄、姿”,表放荡的“嬉”,表贪婪的“婪”,还有表扰动的“妯”等。此外含贬义的还有:媾(重婚),媟、嬻、嫯、娿(不懂事理)、娆(不仁)、姗(毁谤)、奸和姦(犯淫)、妒(妇妒夫)等。[4]
纵观褒贬两类“女”部字,其中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褒义类有关容貌的占绝对多数而有关品性的极少,贬义类却正好相反。含褒义的字完全强调男性的需要,比如说重视女性顺从的一面,所谓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只要符合伦理纲常和男性的审美取向,就是男子所接受,所欣赏的,都是值得称赞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先民造字的视角多以男子为着眼点,以男子的审美认知需求为准绳来评判女性美:对于女子,其容貌是第一位的,品行其次,反映了女子处于被评判被欣赏的附庸社会地位。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这些女部字从内外两个方面为女子的美设立了种种标准,这也便是古代女子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内容,而且这些女部字多数是形容女子容貌的和品行的。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一书中所说:“中国美学一开始就十分注意美同感官愉快、情感满足的重要联系,并且不否定这种联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孔子也说:“食色,性也。”女子最初进入审美视野,该是其外表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因此才有那么多专门形容女子外貌的女部字。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背景,人们才能光明正大地欣赏女性美。
所有这些对于女性的种种审美标准,容貌娇美,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体态轻盈,舞姿优美,恭敬温顺,贞洁娴静,聪明灵巧,千百年来绵绵相因,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这些女部字所凝结的与其说是一般的词义,还不如说它们沉淀了中国男性对理想女性经久不衰的审美期盼与追求。如果说这种期盼与追求在它初始的阶段主要基于生命力的冲动,那么后世逐渐积累的伦理渗透,却明显地隐含着一种规范女性和重塑女性的功利目的。
本文正是以女部的义项为线索,通过系统的考察,并以形义关系的分析,来发现女部字中蕴涵着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文化心理。正是这些女部字,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的历史沉浮,以及中国早期社会中婚姻家庭观和伦理道德观的表现,同时也使我们能够从诸多方面感受到汉字文化的艺术魅力。
结 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一个地区和民族的语言总会承载着这个地区或民族的特定文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而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则以其独特的表情达意功能承载着汉文化信息,同时也为我们对社会文化心理进行阐释提供了依据。从探讨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音字义来解读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女部汉字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女部汉字所反映的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和语言中所体现的男尊女卑观念又是重中之重。本文也正是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进行分类,选取典型女部字做典型性分析,从女部汉字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姓氏文化观念、人类社会早期的婚姻家庭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和古代社会以男性眼光为主的民族审美观以及特定人们的审美认知需求四个方面来探讨女部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但纵观现在对于女部汉字的研究多从女部字所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去着手,从而找出女性历史地位的沉浮,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局限,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明。注释:[1] 许慎. 说文解字[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3] 叶映. 从汉语大字典·女部看中国的历史文化[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03期
[4] 周士璋. 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兼谈汉字的创造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内在联系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4月第23卷第2期
[5] 翟淑英. “女”族字及“女”族词语的文化阐释.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04年第3期(总第130期)
参考文献:
1、许慎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王弘治《“女”偏旁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语文建设通讯》第59期
4、翟淑英 《“女”族字及“女”族词语的文化阐释》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总第130期)
5、赵小刚《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
6、张玉梅《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
7、赵爱武
8、谭学纯《“女”旁字和中国女性文化地位的沉落》
9、叶映
本文链接:
前一篇:女部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后一篇:野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