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的消费美学

标签:
消费美学美学经济瑞士象征符号杂谈 |
分类: 财富智慧 |
消费美学是商界企业,为消费者创造出一种心理舒适与精神满足,从而达到营销目的之外,取得更高回报的一种
营销方式。例如在普通的货品上,加上精致的包装与偶像的品牌名称上,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美感,使该货品
除了本身的实用价值外,还能满足了顾客心理上的某种眷恋和渴望。这就是为什么商店里越美的东西越贵,在西
方,营销是80%的科学加20%的艺术,明白吸引消费者的美学要素在哪里。
苹果iPod为何热卖?LV、Benz……等,当我们购买名牌物品时,促使我们愿意花钱消费的动力,往往是这项物品
上的特殊象征符号,因为这些特别的象征符号通常代表着高品味水平、精致生活化身,拥有它们就可以让人在心
理上享受这特殊符号背后暗喻高人一等的个中滋味,进而愿意去花更多钱来购买它们。
品味,忽然变成了一种唾手可及的事物,谁都可以因为买了一件昂贵的名牌/家具/衣服、住了一间高价的饭
店、买了一个有设计感的玩物,就马上进身品味阶级。人们在摆脱饥寒的焦虑之后,转而开始追求精神上、心灵
上的更高愉悦,这个需求很快地被商人转进为商机,于是,明明只是一瓶乳霜,因为加上一个美丽的传奇,就得
卖出十倍的高价;明明只是一件普通的套装,只因为挂上了某名牌的Logo,就忽然变成品味和阶级的保证。
温世仁先生说过的一个小故事,他曾跟一位瑞士的表业巨子碰面聊天,他很好奇地问对方,你们的表到底成本多
少?为什么可以卖到这样的天价?对方笑笑说,一点也不多呀,几块美金,可是我们花在把它定成如此天价的费
用却十分可观。
也就是我们用了百倍价格所购买的一支表,其实在功能的实用性上,大概跟我们在夜市地摊买的石英表没啥两
样,可是它所带来的虚拟的愉悦,却远超过功能性的意义。
美,确实是一门好生意。文化创意才是真正的商机所在。饥寒的满足是有限的,可是精神上的愉悦追求却是无限
的。古人墨子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人们至高无上的兴趣也许是在于美感。
从全球的美学来看,对日本人来说,美学意味着一种物件和意义的和谐关系,日本人所有的行为和消费,都应对
着他们的合理价值。但在欧洲人身上,美学比较代表创造意义的浪漫生命情调,多半是为了要塑造自己成为独一
无二的人,而不是复制社会所给予的理想形象。欧洲人根本不必像日本人那样,用谦卑学习的高度内在来把美学
产业化,因为欧洲人的生活本身就是美学产业!那么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