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

(2007-08-05 23:05:46)
标签:

旅行/见闻

漫步摄影

名胜古迹

分类: 摄影图片
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    黄河大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 724),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   

1989年7月,在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一带的黄河滩涂上,出土了四头总重量达230吨的唐朝大铁牛以及附属铁器群,它们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规模的古代铁器群。它们的铸造工艺也十分精美。然而它们是古人的艺术雕塑品吗?它们有没有某种实用价值呢?考古人员先后两次对它们进行大规模考古挖掘工作,从它们的结构、姿态、使用痕迹等方面,以及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断定它们是黄河上一座大型浮桥——蒲津桥的一部分,从而证实了黄河上确实存在过一座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存在时间漫长的黄河第一桥。

山西永济市有一座古寺庙普救寺,《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然而这段浪漫传奇为什么以普救寺为背景呢?因为普救寺附近的蒲津桥是连接长安和河东的必经之路,张生和莺莺正好在这里狭路相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秦国为了进取河东就在蒲州一带修建了蒲津桥。以后的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扩大蒲津桥的规模。到了隋唐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终于使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桥不堪重负,一座更牢固、更宏伟的蒲津浮桥呼之欲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而繁华的朝代,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则是这一朝代的巅峰。蒲津桥是从首都长安通往黄河以东的交通枢纽,河东的盐、铁等等又是长安不可或缺的物资,蒲津桥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起来,连蒲州城也跟着沾了光,成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于是唐玄宗下令把竹索浮桥改建成铁索浮桥。蒲津桥的用铁总量占当时全国年产量的近五分之四,可见改建蒲津桥工程是当时全国的重点工程。但铁索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庞大而沉重的铁牛又是如何铸造呢?还有黄河西岸的四头铁牛呢,它们又沉没在什么地方呢?读不完的蒲津桥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虽说蒲津桥是一座古代桥梁,但在今天它仍然不失辉煌的气势。 

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来比喻世道变迁、盛衰无常。但这句话就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它似乎就是对蒲津桥命运的预言。随着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国都一直在东部的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游动,长安城则逐渐衰落。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使蒲津桥终于从冷清走向衰亡。唐宋以后,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乱砍滥伐,洪水泛滥,河道忽东忽西,蒲津桥多次被淹到大水中,于是有人认为黄河泛滥才是蒲津桥消失的真正原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黄河大铁牛(图片12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