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节:被动反应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

(2011-09-11 10:10:02)
标签:

杂谈

 

在反映意识中,也有一对意识应该称为范畴,它们是“被动反应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什么是“被动反应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呢?我在上一节曾经用“条件反射”和“意识反射”来阐述反映意识的两种形态。一般地说动物和人都有条件反射,而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反射”。《生物学》是不研究人类文明的,所以它不可能发现“意识反射”。更不知“意识反射”是怎么诞生的。

“意识反射”的本质属性与“条件反射”不同。如果我们把“条件反射”视为被动反应意识,那么,“意识反射”就是主动反映意识。这是人类在生存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动物不同的意识特征。弄清了“被动反映意识”怎样向“主动反映意识”发展的过程,我们就明白了人类是怎么进化出来的了。

一、“被动反应意识”向“主动反映意识”的进化,诞生了“人类智慧”的进化。

《动物学》研究意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它这样告诉我们:条件反射是当动物的生存环境出现了某种客观条件,它们受到这种条件的刺激,于是就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应激反应。这种生理激应反应,正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结果。

在“条件反射”中,是环境变化在先,生理反射在后,是环境刺激了生理,而不是反射改变了环境。所以《生物学》叫它“适应性”。

在“意识反射”中,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刺激回忆,产生了意识的生理反射或心理反射。这种反射不仅能改变自身,而且可以改变环境。因此,这就不是“适应”而是“变革”了。所以《大意识学》认为:“被动反映意识”只能产生“条件反射”,“主动反映意识”则能产生“变革”。

人类通过语言交流不断加深对环境刺激的感悟和理解,积累了不少认知,形成了大量语言概念。当这些概念集合在人类大脑里的时候,人脑中就诞生了一个“概念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人类文明意识建构起来的。所以,文明的“意识反射”都是在这个“概念世界”里酝酿成熟的。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人类有语言文明的积累。它在“概念世界”里能产生许许多多应对刺激的设计方案。为了满足心理欲望的要求,它一刻不停地规划着改变环境的未来,在客观世界里找不到的事,在“概念世界”里都可以被设计出来。因此,人类从动物的“条件反射”中进化出“意识反射”,为自己创造了灵魂。这就是人类进化过程的具体写照。

二、“主动反映意识”创造的“意识反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用“语言意识”作为刺激条件,是可以引起自身“意识反射”的。

比如人在看书、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喜怒哀乐的意识反射。有人会问:看书、听故事——也是通过刺激感官,怎么就不是“条件反射”呢?其实不然,表面看来,看书要通过感官——眼,听故事要通过感官——耳,但是,这里刺激眼和耳的不是客观条件(例如,书的“文字形式”或讲故事的“声色形式”),而是语言意识的内涵(书和故事的内容),被刺激的也不是感官而是大脑。比如,你不懂外语,非要叫你看外文书,听外语故事,你的眼、耳同样都受到了刺激,可你无法产生相应的“意识反射”。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里根本没有那种外语建立起来的“概念世界”,你就听不懂那些语言。因此,你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意识反射”。由此可见,语言传递的“意识内容”才是引起“意识反射”的重要条件。如“望梅止渴”就是典型的例子:什么梅也没有,就是曹操的一句话,就使所有的将士喉舌受到刺激,引起了整个部队的“意识反射”,克服了缺水的困难,取得了行军的胜利。这是利用“意识反射”取得的功绩。

人们在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会因为你想到了可笑的事而笑出了声,也会因为想到了伤心的事而流出了泪。其实,这都是思维意识引起的反射。动物基本没有这种反射,因为它没有进化出思维意识记忆能力。所以,只有人类才有思维运动的“意识反射”。这就是我们把“意识反射”定性为“主动反映意识”范畴的原因。

第二、由“心理欲望”派生的“思维过程”产生了改造环境的“意识反射”。

比如:人类的“思维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它是人类主观心理派生的。起初,它是在主观“概念世界”里进行思考的。在思考中,仅凭原有的意识刺激记忆有时是不够的。因此,人类兴起了对环境的考察、调查、探索、研究等活动,使环境刺激得到一定的积累。这时,“心理反射”就有了基础了。人类一旦有了“心理主动反射”的能力,它对环境的改造就开始了。首先,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预警、预防、预谋、预算等社会行为。在不利条件出现之前,它预先做好了应付不利条件的思想准备、行为准备和物质准备。当条件出现时,这种预备方案就成了抵御环境变坏的屏障。人类治理环境的力量就诞生了。其次,人类在“意识反射”的准备层面基础上,继续向社会实践层面发展。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生态意识”被动适应的地位,使人类有了安全的社会屏障。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人类的“意识反射”是不排除“条件反射”的。人类是既有“意识反射”又有“条件反射”的。“条件反射”是生理性的,“意识反射”是心理性的。所以。人类是既可以进行“生物进化”,又可以不断推进“社会进化”的。因此,《生物学》不可能发现的“意识范畴”,在《大意识科学》中统统被挖掘了出来。当我们用这些“意识范畴”来解释文明社会时,人类的“概念世界”中包含着“客观世界”;人类的“社会意识”中包含着“社会实践”。因此,人类的 “意识反射”中也包含着“生理反射”和“心理反射”。这些在《生物学》里从来不研究的意识内涵,在《大意识科学》里被揭示的淋漓尽致。正是这一科学地揭示,完成了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也完成了科学认识文明的过程。至此,我们通过“意识反射”,终于找到了人类“心理欲望”凝聚的科学力量,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被动反应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的关系。

“被动反映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之间存在着两层关系:一层是时序关系,一层是性质关系。先说时序关系:“被动反映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在产生的时间上是“被动反映意识”在先,“主动反映意识”在后的。人类是先有了动物的“被动反应意识”之后,才进化发展出“主动反映意识”的。每个人的意识成长过程,也是遵循着这个规律原则的。初生之婴,从娘胎里带来了大脑和五官,却没有带来文明意识。坠地之初,因无“文明意识”自然就无“意识反射”。所以,他的一切生存活动都是靠“条件反射”来维系的。“条件反射”是靠器官的感知反应(或反映)建立起来的。所以,婴儿最先建立的就是条件反射。只有当条件反射这种被动反映意识的反映能力成熟之后,“主动反映意识”才能应运而生。“主动反映意识”是借助于被动反映意识积累的意识心理和文明思维诞生的,是主体开始关注自己欲望所需的问题时才出现的。这时,它的“主动反映意识”才得以开启和建立。这是人类“意识反射”诞生必须遵循的规律。任何人的意识成长,都是沿着这个时序规律发展的。谁也不能在“被动反映意识”没有建立之前,就先建立“主动反映意识”,这是做不到的。

再说性质关系:由三性、兴趣及情感欲望引发的关注,产生了“主动反映意识”的欲望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了人类的主动探索。当孩子遇到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他最关注的问题是:这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老虎。这是布娃娃。于是,他学会了两个新名词。这就是认知能力。当然,这是老虎的爪子,这是布娃娃的手,这是它们的脑髓,这是它们的心肝肺。当老师在解剖课上把这些动物的内部结构告诉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学会了更多的新名词,认知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当《意识范畴学》在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时,我们发现,对学生来说,这些认知能力建立起来的全是被动反映意识。而当这些被动反映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就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认知能力,而要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了。比如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它们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一登场,“主动反映意识”就诞生了。一种主动探索的兴趣就油然而生。这时,“主动反映意识”就成了人生兴趣的追求,被动反映意识向主动反映意识的转化,就是人类心理自我关注、自我选择、自我改造的开端,“主动反映”的“意识反射”就由此而生了。

四、“被动反应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的范畴学意义。

研究“被动反映意识”和“主动反映意识”范畴的不同性质,对我们利用意识范畴来完成人类三性追求的生命过程是有重大启发意义的。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求生,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充满变数的,由此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随时随地、大量普遍地存在着。平时,很多人不会使用意识范畴。他们的意识行为是停留在“条件反射”阶段的。他们常用的方法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说,只能等条件出现了再做反应。这都是动物心理堕性被动反应意识范畴的产物。它不会用主动反映意识对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预防。这不是人类应该提倡的思维模式。

有人会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说我们对变化做好了思想准备,在兵来水来之前,有心理准备总比没有心理准备好,这难道不对吗?其实,这种心理准备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当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类和动物一样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接受。不管你的“将”能否挡住,你的“土”能否掩住,你都必须接受。就是付出生命代价,你也别无选择。挡住掩住了你就活,挡不住掩不住你就死。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规律。这是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它本身没有对和不对的原则。人类要想避免天灾人祸,就得应用自己的主动反映意识,在兵来水来之前,调动自己的能动智慧,做好充分的物质应急准备。这就是人类摆脱动物“自然选择”规律,进入人类“自我选择”规律的唯一途径。在这里才存在意识反射对和不对的问题。

人类应该摆脱“被动反映意识” 的求生方式。摆脱《哲学宗教》的意识统治;摆脱一元论思维模式的控制;摆脱“自然选择”“随机变异”的假说;摆脱不知生命灵德的作用,只对历史充满物质迷惘的心理。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看破古今中外“神创论”“天创论”“天命观”的“意识封锁”。尽管这些“封锁”在创世之始都是用“能动意识”想象出来的,但对后世崇拜者来说,却都是用“被动意识”去适应的。《大意识科学》告诉我们:“主动反映意识范畴”的革命意义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变革”。因此,《大意识范畴学》的变革,就开辟了变革“历史文明”的新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