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和才女陈婉俊
《燕赵都市报》4月11日有姚勇先生诗论,论及两种版本的《静夜思》。说《李太白全集》中 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其实,不光是《李太白全集》上的《静夜思》是以上版本,《全唐诗》李白卷上的《静夜思》也是以上版本。直到乾隆年间《唐诗三百首》问世,《静夜思》就有了第二个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另外,还有第三种版本,《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764页的《静夜思》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至于哪个版本好,许多文章泰斗多推崇第二种版本,孰优孰劣,在此不表。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其诗气势磅礴又明白如话,尤对明月情有独钟。李白的数百首诗作,写明月的诗句俯拾皆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明月看欲坠,当窗悬清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他写月多称“明月”,写日必称白日,这与他那宽阔的胸怀和豪爽的性格有关。
那么,究竟哪首《静夜思》是诗仙李白的原作?目前尚无定论。唐人元结、令狐楚也曾试选过唐诗,但唐诗浩如烟海,凭一二书生之薄力,几如探珠于沧海,选才于邓林。他们也是依靠传抄而难求原作,况且,当时尚无活字印刷,在若大中国搜求风流云散的诗作简直是沙山拣金,更别说去伪存真了。《唐音统签》(明胡振亨编)和《唐诗》(清季振宜编),是较早编选唐诗的书,所选《静夜思》是第一种版本。《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1卷)所载《静夜思》也是第一种版本。直到乾隆年间,无锡进士孙洙于1763年选编出《唐诗三百首》,百年后,南京才女陈婉俊对《唐诗三百首》加以订正补注,才有了流传二百年的今日版本《唐诗三百首》,也就有了今日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怪不得蘅塘退士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唐诗三百首》的通俗易懂和编选的严谨。
陈婉俊补注的标准是:字梳句栉,旁征博引,不可一字不考核;寻源溯流,博采他书,不可一句无来历。婉俊自幼聪慧,酷好读书,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和丈夫李镜缘在颠沛流离中,坚持注完《唐诗三百首》。当时,太平军正大闹南京,陈婉俊展转到了桐城其胞弟陈晋藩的任上,对于姐姐的才情,陈晋藩极为赞赏,力促姐姐完成注疏本。陈婉俊又为《唐诗三百首》增补不少内容,在许多乡亲的襄助下,方得以仓促印书。今天看来,陈氏所注比较郝天挺和高士奇的注本,其考核援引,编排归类,都技高一筹。《唐诗三百首详析》(俞守真1957年中华书局)也是在陈本的基础上注疏的,似无陈本干净洗练。俞守真用的也是第二种《静夜思》的版本。《静夜思》究竟是蘅塘退士孙洙所改,还是才女陈婉俊陈伯英所改?亦或尚有其它版本?笔者愚昧浅陋,不敢妄下结论。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唐诗三百首》的《静夜思》改得好,改得更工整、对仗,更合平仄,更适合儿童朗诵。陈婉俊是个才华横溢的奇女子,擅长诗词小令,当时誉满上元(南京)。现时的歌星、影星及所谓美女作家的才情,若与陈婉俊相比,个个都该自打嘴巴!
《唐诗三百首》不光是改了一首《静夜思》,其它诗也有改动的。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把“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改成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见《全唐诗》174卷)。“山”字涩而实,不象谪仙风骨。而一个“空”字,道出多少风流!水天一色,一叶孤帆,比那“山”字洋气百倍!诗仙李白已乘鹤西去,他的手稿也已荡然无存,后代文人予以润色,只会使诗更象李白的诗。这里,不能说没有奇女子陈婉俊一份儿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