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珂文学年谱
标签:
王征珂:笔耕不辍原载:十堰作家网 |
分类: 众人评说 |



《王征珂文学年谱》
作者:李纯麟
王征珂,曾用名王洪湖,号王多慈、王火丁。生于湖北省洪湖市大沙镇桃园村,现供职于中国医药集团十堰国药东风花果医院。湖北省第三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十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岁开始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文学》、《诗刊》等百余种报刊发表大量作品。主要写诗、散文和诗歌评论,共计300多万字,出版诗集《蝴蝶和钢铁》。诗歌入选《中国新诗年鉴》、《21世纪诗歌精选》、《新世纪诗选》、《2013年中国诗歌排行榜》、《2014年中国诗歌排行榜》、《2014—2015中国年度诗人作品精选》、《湖北新诗百年诗选》等重要选本。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国家卫计委主办)、湖北省楚天文艺奖(湖北省文联主办)、武当文艺奖(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主办)、《人民文学》优秀诗歌奖等奖项。
王征珂的故乡洪湖市沙湖镇,地处湖南、湖北两省交界之处,江汉平原东南边缘,这里有湖北省最大的知青农场,是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北京、成都等城市众多知识青年的下乡聚集之地。桃园村濒临长江,靠近内荆河,毗邻三国古战场赤壁和乌林,水网交织,水光潋滟。丰富多元的文化、灵动多姿的水土、美丽多慈的武汉知青母亲桂双凤,培育了少年王征珂敏感多思的心灵。
由于大沙湖知青农场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因此这里形成了多种方言交集、多种戏曲流行的人文景象。王征珂自幼耳濡目染,通晓四川、湖南、上海、江西、陕西、河南、山西、安徽、湖北等多个省市的方言,自幼喜爱越剧、京剧、豫剧、秦腔、黄梅戏、湖南花鼓戏、荆州花鼓戏等多种戏曲。 1986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自编自演方言短剧。因父亲坚决反对当演员,王征珂最终放弃演员梦。
1986年春天,16岁的乡村少年王征珂,读高中三年级,沉迷读诗,醉心写诗。从偏远的小乡村出发,奔赴湖北武汉,在东亭二路特1号,拜访著名诗人、《长江文艺》编辑刘益善先生,得到刘益善先生的关心和鼓励。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位诗歌前辈,王征珂满怀敬佩和感恩之情。在《给女儿讲述家史》一诗中,他写道:“我讲讲长江水、大轮船、飞鸟的舞蹈/鹅卵石在岸边产卵,明月在天上发电/逃学的乡村少年,前往几百里外的省城/在长江文艺编辑部,拜访诗人刘益善”。
1986年夏天,经《诗中国》主编饶庆年和编辑张隽先生推荐,在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主办的《诗中国》杂志发表诗歌《我的小老师》,这是王征珂第一次变成铅字的诗歌作品,时年16岁。
1988年,在《风神》文学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五月,像诗一样》,全文约9000字,系首次在公开文学刊物发表作品。
1988年至1999年,王征珂是《风神》文学杂志的骨干作者,先后在《风神》发表《五月,像诗一样》、《编年》、《没有故事的凉水河》、《花生地》、《重返齐村》等多篇小说;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汽车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凤神》、《武当风》等报刊发表诗歌和散文。与李纯麟、霍军、小翟等文友创办“七月的风”文学社,担任民刊《七月的风》诗歌编辑。
1990年10月,在前往三峡的旅途中,结识河北少女小翟,1994年10月与小翟成家,1997年3月女儿王泽慧出生。
进入新世纪后,王征珂文学灵感勃发,创作热情持续高涨。《人民文学》、《诗刊》、《诗歌月刊》、《星星》、《诗选刊》、《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天津文学》、《山东文学》、《广西文学》、《长江文艺》、《长江丛刊》、《飞天》、《延河》、《红岩》、《雨花》、《草原》等国家级和省级文学期刊推出了他的一系列作品。
2002年,得到《青年文学》编辑柳宗宣的赏识,在《青年文学》发表诗作;经《芳草》编辑阿毛推荐,在《芳草》文学月刊发表组诗《蝴蝶和钢铁》,并配发作者照片和简介。
2003年,在《诗刊》发表诗歌《大红喜字》;一年之内三次上《诗歌月刊》;在《诗歌月刊》“先锋时刻”栏目和“诗人在线”栏目分别发表诗作;在《诗歌月刊》“诗人随笔”栏目发表散文《双凤朝阳》、《胜过人间无数》、《看了秦腔<王宝钏>》;在《长江文艺》发表组诗《棉花小路》;在《上海文学》发表诗歌《一个女人的秘史》、《都市的早晨》;在《少年文艺》发表组诗《少年的大海》;在《红岩》、《特区文学》等刊物发表诗作。
2004年至2006年,在《诗歌月刊》四次发表作品,其中在”本期头条”栏目发表评论《李小洛诗歌:理想使痛苦生辉》;在《飞天》发表评论《那个从胡麻地里走出的少年——李满强诗歌漫谈》;在《白银日报》发表评论《素歌及其它——漠风诗歌印象》;在《十堰晚报》发表评论《诗意在途中——青年诗人张尹诗歌印象》;在《敦煌诗刊》转载评论《李小洛诗歌:理想使痛苦生辉》;在《中国诗人》、《诗潮》、《绿风》、《青春诗刊》、《草地》、《北极光》、《佛山文艺》、《湛江文学》、美国《新大陆》等刊物发表一批诗作。
2007年至2009年,在《人民文学》副刊发表组诗《明月书》,获《人民文学》“春江花月夜”诗歌奖;在《诗歌月刊》九次发表作品,其中发表组诗五组;在《诗歌月刊》发表评论《十堰八诗人小议》;在《诗歌月刊》“诗人随笔”栏目发表散文《内荆河》;在《长江文艺》发表组诗一组;在《诗选刊》发表组诗两组;在《星星》发表诗歌《在张家界》、《木鱼镇》;在《山东文学》发表组诗《明月书》;在《中国诗人》发表组诗《通灵书》;在《大河诗歌》发表组诗《万千书》;在《东京文学》发表组诗《锦瑟书》、散文《一个夏天的回想》;在《岁月》发表组诗《伤心瓷器》;在《诗潮》、《诗林》、《诗江南》、《绿风》、《文学与人生》、《江河文学》、《江门文艺》、《东风文艺》、《敦煌诗刊》、《岁月·燕赵诗刊》、《珠海商报》、《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车城商报》、《十堰周刊》、美国《新大陆》等报刊发表大量诗作;在《东风文艺》发表散文二十篇;在《十堰周刊》开辟散文专栏。
2010至2012年,在《诗刊》先后四期发表作品;在《诗歌月刊》五次发表诗作,其中在“先锋时刻”栏目发表组诗《病象书》(十首);在《散文选刊》两次发表散文;在《草原》发表散文六篇;在《雨花》发表散文《内荆河》;在《青年文学》再次发表诗作;在《长江文艺》发表组诗《桃园村》;在《广西文学》发表组诗《神吹手》;在《中国诗歌》六次发表诗作;在《中西诗歌》发表组诗《锦瑟书》(三十首);在《诗潮》发表组诗《悲欢书》;在《诗林》发表组诗《王征珂的诗》;在《椰城》发表组诗《王征珂的诗》;在《北方作家》发表组诗《王征珂的诗》;在《东京文学》发表组诗《王征珂诗选》;在《意文·长春文学》发表组诗《王征珂作品(十五首);在《剑南文学》发表组诗《桃园村》;在《鹿鸣》发表组诗《江边怀旧》(八首);在《岁月》发表组诗《悲欢书》;在《躬耕》发表组诗《桃园村纪事》;在《敦煌诗刊》发表组诗《桃园村》;在台湾《掌门诗学》发表组诗《锦瑟书》;在台湾《现在诗》发表《王征珂的诗》;在《牡丹》、《含笑花》、《东风文艺》、《西部时报》、《贵州民族报》、《商丘日报》、《伊春日报》、《巴彦淖尔日报》、《荆门日报》、《荆门晚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周刊》、美国《侨报》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
2013年,在《人民文学》发表组诗《布老虎》,四个页码,共十七首诗歌,配发作者简介,被《诗选刊》2013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转载。组诗《布老虎》先后获东风文艺奖、“金港商谷”十堰文学艺术奖、湖北省楚天文艺奖(湖北省文联主办)、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国家卫计委主办)等奖项。同年,在《延河》、《青年作家》、《诗歌月刊》、《诗潮》、《江河文学》等刊物发表组诗;在《中国诗人》发表评论《清河世界和雨水情结——夏雨诗歌片论》。
2014年,在《诗刊》发表组诗《我家吹着西北风》(六首);在《诗刊》发表诗歌《譬如晨曦》;在《诗选刊》转载组诗《宝络书》;在《诗歌月刊》三次发表诗作,组诗《天河,爱情的源泉》获“天河杯”世界华语爱情诗大奖赛二等奖;同年,在《三峡文学》发表组诗《王征珂的诗》(十二首);在《长江丛刊》、《中国诗歌》、《诗林》等刊物发表作品。
2015年,女儿王泽慧从十堰市东风一中毕业,同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传媒大学。
2015年至2016年,在《山东文学》发表散文两篇;在《诗选刊》发表组诗《桃园村》;在《草原》发表组诗《明月吟》;在《中国诗歌》发表组诗《在早晨的太平间里》;在《剑南文学》发表组诗《缤纷书》;在《江河文学》发表组诗《江边书》、组诗《灿美书》;在《鹿鸣》发表组诗《神雪》、组诗《安居生活》;在《三峡文学》发表组诗《王征珂的诗》(八首);在《青年作家》、《泉州文学》、《岁月》、《辽河》等刊物发表诗作。
2017年,获十堰市第三届"武当文艺奖";2019年,获《十月》杂志“中国七夕情诗会”爱情诗大奖赛入围奖,《诗歌月刊》“太仓七夕杯”全国爱情诗大奖赛三等奖。
2017年至2018年,在《诗歌月刊》“先锋时刻”栏目发表《王征珂的诗》(十六首);在《星星》发表诗歌《意念破解术》、《无穷帖》;在《长江丛刊》发表组诗《在桃园村,我看见众生》;在《诗潮》发表组诗《云珂书》;在《芳草潮》发表组诗《洞明书》;在《重庆文学》发表组诗《云梦村》;在《岁月》、《江河文学》等刊物发表诗作;湖北基层文学丛书《十堰诗歌卷》收录组诗《秋风生下》(十四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9年,《湖北新诗百年诗选》收录诗歌七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十月》杂志"中国七夕情诗会"特刊发表诗歌四首;在《诗歌月刊》发表全国爱情诗大奖赛获奖诗作《丹泉书》(节选);在《诗选刊》转载组诗《洞明书》;在《四川诗歌》发表组诗《琳琅书》;在《都市》发表诗歌《内心的神明》。
在勤奋创作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同时,王征珂潜心研究诗歌理论,热心评荐诗歌佳作。新世纪以来,他先后在《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中国诗人》、《飞天》、《特区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六十余篇。连续四年在《特区文学》开辟“王征珂评荐”专栏,每期推荐诗歌佳作,并撰写、配发评论文章。
组诗《布老虎》是王征珂的重要作品。《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诗歌编辑朱零,诗人方文竹、韩少君、孙慧峰等对该组诗予以充分肯定。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徐敬亚先生撰写评论:“王征珂长期在医院工作和生活,练就了一双敏锐的诗眼,滋长了一颗慈悲的心灵。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组诗《布老虎》,以‘生命、病痛、健康、人性’为主题,抒写人世的悲欢离合,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的光亮,在文字世界里拓展精神的疆域。情感真切、细腻,格调深沉、凝重,语言精练、通灵,散发出浓厚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力量。”
组诗《我家吹着西北风》是王征珂的又一重要作品,《诗刊》选发其中六首诗歌。诗人、诗歌评论家赵目珍博士评价:“这是一组具有‘穿越时空’意味的诗歌,兼有小说因素和戏剧味道,气势豪放,语言酣畅,寓意深厚。叙事和抒情交织,古意和现代杂糅,反讽和赞美兼备,虚幻和真实交错。”
诗歌评论家、《诗选刊》杂志社社长简明先生撰文:“王征珂诗歌体现了诗人繁入简出的语言智慧和高度概括能力;王征珂充分而巧妙地运用了文字的减法功能,无论表达智性、构篇智性、还是诗人的情感智性,显示出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与生活相对应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生命、对汉语表达功能的挖掘潜能。王征珂以智者的面貌出现,以智者的口吻说话,以智者的手段驾驭文字空间,是比较得心应手的;王征珂诗歌给了王征珂智者的印证和人格识别符号。”
诗人、华文青年诗人奖得主李小洛评价王征珂的诗歌:“在现实的土壤,他铸造‘钢铁’,期求获取沉稳、厚重、内敛的质地。他偏爱描写生灵、病痛、自由、人性……于此具结了敏感的观察、特有的感应、痛切的悟知、内省的思索。这类具有钢铁’性质的诗篇是有重量的,时光、性灵、人道、博爱……聚在他悲欢交集的内心。在梦想的天空,他放飞‘蝴蝶’,希望拥有飘然、洒脱、灵动的姿影。王征珂重视对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艺术方法的消化吸收,并将幻觉、错觉、梦境、潜意识导入诗中。惯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在非逻辑性流动中,保有内在的秩序和流动感,一些诗篇还有着超现实主义色彩。大量使用多种形式的通感,使他的诗歌语言鲜活而富有韵味。”
后一篇:通灵书(选十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