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蒙曼品最美唐诗100

(2019-12-21 08:40:41)
标签:

水有水的味道

新浪博客

文化

唐诗

李白

分类: 生活日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子夜吴歌》的第四首《冬歌》,也是我们这个节目最后一首诗: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一直觉得呀,“子夜四时歌”这个题目本身就特别有诗意,春天怎样,夏天怎样,秋天怎样,冬天又怎样?四季的风物也正是四季的心情,让人就在这样的季节轮回里度过一年又一年,可是四季到底应该是怎样的风物、怎样的心情呢?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写过一首诗,到现在还广为传颂,他是这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真是一位高僧写出来的诗,让人把一切挂碍都放下,心头全无闲事、俗事,这才能享受人间好时节。

  

     可李白不是高僧啊,我们最喜欢他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是谪仙人却又那么热爱人间,热爱人间的名山大川、热爱人间的美酒佳肴、热爱人间的功名利禄,也热爱人间的儿女情长。这天上的气度和人间的情怀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李白,也才成就了真正的李白。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李白的四时歌,并非是没有任何闲事儿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而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事情,确切地说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女工,什么女工呢?春日采桑、夏日采莲、秋夜捣衣,那冬天呢,如果真是闲人,冬天应该去赏雪,像《红楼梦》第49回写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可李白笔下的冬天,不是闺阁女儿打发时光的风雅,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主妇赶制寒衣的辛劳,他是怎么写的呢?看前两句: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天早晨驿使就要出发了,今天夜里赶紧给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寒衣。这两句诗啊,真是匠心独具,一开头就是满满的戏剧性,戏剧性在哪?在事出仓促、措手不及。本来丈夫在边关打仗,妻子在家中守候,惦记当然是惦记,但也无可奈何吧。可是呢,忽然之间驿使降临了,说要到丈夫戍边的那个地方去,这让每天牵肠挂肚的妻子何等惊喜呀,一定要托他给丈夫带点什么。可是呢,紧接着驿使又发话了,公务紧急,我明天一早就要走,这又让当妻子的何等焦虑啊!什么都想带,却又什么都来不及准备,怎么办呢?还记得岑参的《逢入京使》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也是忽然遇见了驿使,两个人都急着赶路,仓卒之际,甚至连写一封信都不行,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了,这是何等无奈呀!这一次呢,这一次好歹还留了一夜的时间。所以呀,思妇下定决心挑灯夜战,无论如何也要给丈夫赶制出一件足以御寒的冬衣,这就是“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听蒙曼品唐诗之一〇〇

 

     那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不是裁征袍、剪征袍,不是制征袍,而是“絮征袍”呢?因为这是冬天哪,是送寒衣的季节呀,妻子生怕丈夫不够暖,所以一定要絮一层绵,再絮一层绵,这就是天宝宫女所谓的“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多少情义,就在这一个“絮”字里头了。“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此时的思妇其实也是在自己的战场上啊,对她来说“明朝驿使发”就是铁的命令,她那“一夜絮征袍”的紧张与急切,一点儿也不亚于在真正的战场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丈夫。那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紧张劳作的过程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这真是“冬歌”,十个字,季节感全出来了!很多人一定觉得,只有用皑皑白雪,才能表现出冬天的神韵吧,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他不写雪,照样能让冬天寒冷而洁净,寒冷在哪里?在冬夜抽针、把剪时候的感受。冬夜做活,裸露在外面的手本来就是凉的,而针呢,又是金属制品,金属导热,每抽一次针,手都会被冰一下,变得更凉一点,更僵硬一点。那细小的铁针尚且如此,更大的剪刀又会如何呢?岂不像握住一块冰一样,令人生畏呀,这就是“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冬夜的寒冷感活灵活现了吧?那洁净感又在哪儿呢?在素手上。我们一直说李白是追求美的,一个征人的妻子,一个操劳的主妇,她的手是什么样,也许是粗糙皴裂的吧。但是李白绝不会这样写,在李白的心里,在李白的笔下,这个普通的征人妇也拥有一双如玉的素手,跟著名的美女罗敷是一样的。那可能有人会说了,这不是违反了现实主义原则了吗?是啊,这不体现现实主义原则,但是它体现了中国从屈原开始的另一个原则——象征主义原则,屈原笔下为什么有那么多香草美人?因为诗人心中永远孜孜追求的明君“美政”啊!司马迁讲:“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李白继承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象征主义传统。冬夜抽针的手必须是素手,因为冬夜抽针的人有一颗素心。

 

听蒙曼品唐诗之一〇〇

 

      本来冬夜苦寒,“银针不堪抽,剪刀不堪把”,可是呢,这样的感觉非但没有让思妇放弃,反倒让她更加坚定起来。假使家里都已经这样冷,边关的丈夫又该如何呢?想到这里,思妇一定又暗暗地加了一把劲儿,这个抽针握剪的频率更高了呀。她对丈夫的万般情意全都寄托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双手上,她的手怎能不是美好的素手呢?冬夜固然是冷的,冷得让人不堪,但这刺骨的寒冷背后又有那样温暖的情义,这焦急的针脚背后又是那样绵长的相思,这不才是冬天最美的画面吗?那写到这里,主要内容都已经出来了,怎么收尾呢?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我把这千针万线做好的衣服托付给你,请你带给我远方的丈夫,请问你要几天才能把它带到临洮啊?这话说的真急啊,和开头一样急,开头急在哪儿?在“明朝驿使发”一上来就是急如星火,那是谁急?驿使急。公务在身,不得耽搁,有什么东西明天早晨必须交给我。想来面对这样突如其来、不给人喘息之机的驿使,做妻子的一定也抱怨过吧?怎么这么急呀?怎么不多给我几天时间准备呀?可是到了结尾,“几日到临洮”?还是急,这一次是谁急?是思妇急呀,现在不是驿使在催她,而是她在迫不及待地催驿使了,“临洮那样遥远,你要几天才能到啊?”从被别人催到催别人,这不是剧情反转嘛,为什么会反转?因为牵挂呀。开头埋怨驿使着急出发,不让她准备更多的东西是因为牵挂;此刻怕驿使走得不够快,不能及时把寒衣交给丈夫,还是因为牵挂。唐朝女诗人陈玉兰写过一首著名的《寄夫》诗:“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李白这句“几日到临洮”背后,不就是“寒到君边衣到无”的焦虑吗?多少深情,多少牵挂,就在这反转过来的催促之中了。整首诗写得一波三折而又语浅情深,真是民歌本色、李白风神。


 再读一遍: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讲完《冬歌》,我们再来回顾这整个四首《子夜吴歌》吧。《春歌》写罗敷采桑,《夏歌》写西施采莲,《秋歌》写思妇月下捣衣,《冬歌》还是写思妇,寒夜絮袍。从时间上讲,春和夏属阳,所以用白天的场景,秋和冬属阴,所以用夜晚的场景。那从人物上来讲,春和夏的主人公都是明媚鲜艳的女儿,而秋和冬的主人公,则是体味过生活苦辣酸甜的妇人。虽说罗敷和西施是倾国倾城的奇女子,而捣衣絮衣的思妇只是普通的征人妇,但是我们何妨不把这四首诗连在一起,想象成一个女儿的成长经历呢。她从青葱如桑叶的小女孩,长成明艳如荷花的大姑娘,再成长为一个经历了离别之苦的月下思妇,直至锻炼成为一个不仅能够独自挑门立户,同时还能照应千里之外丈夫的成熟女性,这不也是最丰满、最美好的人生四时吗?

   

     非常有趣的是,咱们这个节目最开始就是冬日之歌,那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要结束了,还是冬日之歌,是李白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那为什么用这样的两首诗来开篇和收尾呢?因为这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妇女的故事啊,也是一千多年前,男男女女在冬天寻找温暖,乃至制造温暖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对比感,也喜欢这样的丰富度,对我来说,这就是唐诗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

   

     我们这个节目讲了七个月,七个月中间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像“明朝驿使发”那样突然,让我也感受到“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的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一首都没停,一首都没中断地讲到了今天,为什么呀?如果说支撑思妇“一夜絮征袍”的力量是远在临洮的良人,那么支持我讲下去的就是听众朋友,是我们背后那苍凉感慨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有我们心中生生不息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张若虚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冬日之后,是下一个春天波澜壮阔的开始,那么我们呢,我们是否还会再见?无论如何衷心地谢谢大家!



**************************************************************************************

【返场】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