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念是正念以及转念的智慧
(2023-04-08 21:18:31)分类: 养生之道 |
人们总提第一念是正念。最开始的时候,理解只是停留在句子的表面,凡是遇到事情就什么都向好处想。比如我们出门就想着肯定可以找到车位,办事去了就要想事情一定会很顺利等等,这样非常好的念头。可能从逻辑上很难接受这样的逻辑,因为理性的人都非常清楚,客观世界不见得依赖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发生变化,比如有没有车位这件事和我们是否想有车位大概率没有关系。所以倘若只从字面理解第一念是正念,显然是很难信服的。那边如何理解这句话,我通过不断的汇总和学习,这句话有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个念头是指你对一件事情的第一个反映,瞬时想法,它是本能,是条件反射,也是我们内心想法最真实的反映。有时第一念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留心,很快就会被大脑中充斥的各种念头所覆盖。通过第一念,我们可以绕过大脑的干扰,看到自己对待事物的真实想法,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是友善充满爱的,还是悲观消极的。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挖掘自己的一些限制性信念,让我们了解更真实的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对错,都是自然地发生。但是事情对你产生的影响却受你的心念决定,尤其是你的第一念。第一个念头如何看待这件事,它就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念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1.第一念认为发生的事情是好事,它会让你进步,
你很满意,你的接受和解决能力强,你是一个正念,正能量很足的人。就算是遇见糟心事,你也会迅速地转念,相信这是磨炼自己意志的好事,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翻盘。对你来说,无论是什么事,你都能顺利化解,人生也会越来越顺利。
2.第一念认为是坏事,让你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带来压力和阻力。这是因为你在过去体验过太多类似的负面经验,它对你的影响很大。你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忧害怕,本能的拒绝。你不想去再面对这一切,但是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做它,即便你把事情处理的不错,结果很好,但是这件事对你产生的负面影响仍会持续存在。人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抗拒过程中慢慢的减少了。你的人生好不好,取决于在你的生活中,你应对的所有事务中,你的第一念所占的比重。正向的比重高,你的生活就越顺利。所以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就要拥有良好的第一念,及时观察到自己的第一念,然后定正念、及时转念。
心理学有发现一种规律,人内心的认知(想法)会改变现实。比如你想象你的老师可能不喜欢你,你怀疑他可能会讨厌你,那边这件事可能就会大概率发生。就如同疑邻窃斧的故事描写的那样,
当邻居有这样的认知后,他就一直会按照他设想的去设定对方,久而久之,那个人可能就会变成他想象的那样,尽管那是一个错觉。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自己判断,不要妄下结论。
所以很多心理学家就用这个规律进行“催眠”,也就是在做一件事前,给自己一个强大的心理暗示,特别是和其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先反复的想一个美好沟通的场景,相信对方期待如何表现,自己尽可能的先去营造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念头。这样有充分的第一念,事情的结果就会比什么都不想好很好。
相由心生。我们都听说和苏轼有关的一个故事。苏轼和佛印是相交多年的好朋友,有一天,苏轼去拜访佛印,两个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非常欢唱。席间,苏轼对佛印开了个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笑说,我看见你一尊金佛。苏轼很得意,回到家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苏小妹。小妹听了他的叙述,笑着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到什么,就表示自己是什么。苏轼方恍然大悟。这在心理学上面称之为心理投射。
经常被人提及的另外一个客观的规律(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周围存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生物场或者是气场,人和人之间的气场都会相互作用,气场在某种情况下同样符合牛顿物理学三定律,特别是物理学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的不同部位”。转化到气场以及生物场就可以这样解释,“相互关联的两个人,彼此之间的看法成正向作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人的内心”。也就就,你友好的看待对方,对方通常也大概率用同样的思维去看待你自己。
念头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正如我们听到的声音可能体会不到声强的变化,但从电脑软件分析,他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波段。
念头也是这样,对应普通的人,可能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念头(想法),但其实这个念头的形成是一定的机制,有一定的信息序,念起、念胜、念动这样的一个过程。 第一念就是说“念起”。下面摘抄庞老师意元体显象,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来解释这个词。
”大伙一直这么紧,二年来一直没问过我,什么叫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怎么念还不念呢?不念还有念呢?这个念是什么呢?刚才说念就是今心,现在这个情况,现在情况是个什么样子呢?那我们就是呢,对今心那是普通的解字方法,我们要按照练功来解它,念而不念,就是你有了要念这样的动机,但是还没到了发声念,到这个念头形成,咱们不是原来讲过人的生命活动三个层面:一个形的动、一个是念的动、一个是机。机:我们想这个机形成过程当中呢,有机肇、机端肇始,机起、机胜、机动,这个机,这个是机形成过程。机的形成过程实际是什么呢,就是形成事物的信息序的过程。一个信息、信息序列,当这个信息序列形成之后的话呢,这里面它可以直接变成行动,它也可以继续再变成念头,这个念头这才起来。这个念一起有个过程,念起、念胜、念动,念这一动,影响生命活动,激活能量,也就是身体细胞形成运动起来。所以我们念而不念,是什么呢,就是有了要念的动机,这个机有了,但这儿还没念出来,这就叫做念而不念。我们讲这个机是什么呢,这个机它就是三层物质里面出信息的东西啊,这个机,这个念,要念发这个念N的机,就和普通念头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N它是,以前我们讲它是意元体它的表实性符号在音区里的反射。它太简单了!实际说得更确切一点,它不是意元体,而是灵元。这是灵元它从静态要动,这过程当中,那这个灵元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书本上、笔记本里写了,灵元它是当意元体形成的一刹那,它有了映知的能力,它首先映意元体自身,一自身一映过来的话呢,意元体的信息,所以这样话呢,意元体的映象信息淀积物就形成了灵元。”
佛法有更为具体的阐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唯此一心即是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是这个“一心”,便是所谓佛、顿悟、无上秘密,也即是所谓真心、自性、本体。对于第二念,后世禅师其实已有很多明白的言说。如博山无异禅师讲:“有毫厘分别处,即是第二念也。有毫厘被世境牵引处,即是第二念也。”密云圆悟禅师言:“杂毒入心皆落第二念。既落第二念,欲超生死、脱苦趣,岂不难哉?古人所谓:‘放过一著,落在第二。’”这是从正面讲,明白告诉我们分别就是第二念,起心作意皆是第二念;乃至一切思维意识,皆属第二念,黄檗禅师所以谓“当体便是,动念即乖”、“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这些话,很多人早知甚至很熟,却从未真懂。所以这里以“第二念”说,很多人应该就会恍然有所惊醒,而得以深入一层。总之,第一念,即是所谓先天、天意、天机;第二念,则便是后天、人意、人机。天人两分,便是以第二念为界;天人合一,即是以第一念为门。所谓第一念,其实只是虚念,故又称“无念”,六祖云:“无念为宗”、“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所谓一心,其实只是空心,故又称“无心”,黄檗禅师所谓:“直下无心,本体自现”、“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在博主“问过蓝天”文章也描写的第一念,“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讲,修行的方向就是做到时处“第一念”,做事既不要分别拣择,也不要陷入思知虑解。于是,有一次,我曾问师父:何为“第一念”?师反问:你这一问是第几念?我一下愣住了,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开始思索——我这一问究竟算是第几念?但却一直没想明白。直到到很多年之后一天,我忽然想到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却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第一念”。也就是说,当时读到“应无所处而生其心”所触碰到的那个应心直出,不容思考的“念”,就是“第一念”,正是有“这一念”,思考才会开始,于是开始有第二念、第三念……言外之意,普通人的“念”其实是从思考开始,而“第一念”则是在人的思考之前。”
2017年去珠峰大本营时,有过这样一次“跨越身体极限”的亲身经历,至今难忘。当第一次跨越5300米山峰的时候,那种头痛欲裂的感觉,令人几乎不能呼吸,而仅有的两个氧气瓶已被同样痛苦的伙伴儿使用着。越前行,缺氧越严重,生命的极点似乎已越来越近。此刻,所有的念头都化作一股内心的骚动与不平。“我是全队身体最不好的,大家为什么不想着我、优先让我来吸氧?我还是你们的老师呢!”其实,这就是习气发生作用了,“嗔”的种子发芽了。如果任由这个念头往外扩展,就会结出恶果,会无端把怨气发给别人,甚至于干脆去要、去抢氧气瓶。然而那一刻,我止住了念头,站在他人角度考虑,也许他们比我更需要氧气瓶,就这样转念之间,心态也变得平和了许多,同时也掐断了产生不良行为的链路,转而开始打坐,将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全身凝聚在师父教授的心法上,观想光明世界。果然奇迹发生了,严重缺氧的症状很快就被我克服了,呼吸开始慢慢变得均匀平稳,头痛症状也逐步减轻。这一转念之间,关键是新的念头也油然而生:他们比我更痛苦,就应该由他们来吸氧以减轻症状。念头一下翻转,结果截然不同。在这次身体极限挑战的经历中,我不光克服了身体的痛苦,还克服了习气的反应,让自己从怨恨变成了关爱,关照同伴们吸氧、关照他们的反应以努力缓释他们的痛苦。这个过程,不仅让我自己跨过了生命的极点,得到了欢乐,同时我也升起了对他人的爱。
转念,“转”的是啥?根据熊先生在《十力语要初续》中所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五识,通过五官对外界进行感知,也是生命向外求的工具。其中,第六识是意识,如同旋转门向内或向外转,都能升起各种想法。第七识末那识,将外部世界都是以“我”的形式去接受、去理解、去翻译,而且执迷不破、根深蒂固。再将感受和理解、留在种子库中,因果相继、生生不息。同时,种子再次发生作用时,末那识又会以“我”为主体向外传达,包括我的想法、我的主张、我的得到、我的利益,于是便以“我”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而转念,就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转变原来的想法,去发现并感知另一种可能。所以转念,第一个要转的就是从“我”到“他”。只有不再只是我,就能看到我之外的其他人、真实世界。也只有不再只是我,想法就会关乎他人、关乎世界。只有与他人、与世界相关联,我也才能真正地融入进去,也才能真正地与他人、与外部世界协作起来。我们再来看,“我”是依托在念头上的,而念头又是有善有恶。好的念头对外呈现好的结果,坏的念头又显现坏的效用。念头向外传递和发生作用后,还会在我们的本体上留下种子。
所以第二个转念要转的就是,消除恶的意念,持正念,以善念驱动想法、行为,和他人、世界相连和互动。在《内观》一书中描述到:就更深层次来说,真正的实相是,整个有生命、无生命的宇宙,都处在一种持续的变化状态之中——不断地升起又灭去。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是瞬息万变的亚原子粒子之流,加上认知、辨识、感受及习性反应的心理运作过程,这些心理的运作过程比身体过程的变化还要迅速。念头瞬间即生,又瞬间即灭,生生灭灭,无穷尽也。人又惯于被习惯、也即习性所驱策。如何能够在意念传递出去发生作用前,就能捕捉到它们,这是转念要转的第三点。从“起习性反应”到“捕捉每一个起心动念”,从每一个起心动念的主体“我”出发转向“他人”,从每一个起心动念“有善有恶”到“纯善”,就是转念要转的三个核心要素。
转念的智慧和力量,当一个人学会了转念,其实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念头,提升自己的意识,提升自我的内在能量。当能量得到提升时,整个人生就会开始发生改变。王阳明先生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生万物。”我们要学会守住我们自己的信念和意志,不为外在的物质世界所累,保持住我们心中的本善和精气神,那么,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形成的心理图像,就会把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境转好时,我们自身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强大,也就能够吸引善缘来到我们的身边,你心中所想自然而然也就能够实现了。因此,转念就是修正自己的第一步,是提升自我能量的起点。尤其是在遭遇困境和巨大压力下,更要通过智慧的转念来跳出“我”的世界,转向“他人”,转向“善念”,最终才能达到本来光明的状态。
前一篇:我的格局情怀
后一篇:关于初中生学习状态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