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12345
(2023-03-04 12:03:51)分类: 子女教育必读 |
教育的12345
一个中心思想
二个基本点
三种关系
四个维度
五个误区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孩子的关键还在于发现以及激励孩子的内驱力,家长需要起到引导、启发以及供辅助的支持。最好的教育是孩子自己一个劲的向前冲,甚至家长在后面拽一下,让孩子休息休息,别太累了。现在很多家庭的情况正相反,家长总是在后面推着孩子向前走,孩子毫无自主性。我们容易看到非常贫穷的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走出大山,走出他们贫穷的环境,这些人本身就容易有内驱力,更容易成才,相反富裕的家庭反而不太容易找到内驱力,这也是一种烦恼。
二个基本点:
提供环境、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一种有目标的对成长的干预和影响,这种干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影响,另一个方面就是实践活动,我感觉这是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实践就意味着不能只啃课本,不能光学不干,年龄越小的阶段越需要动手的实践。进行动手的操作有很多,比如积木,编程,绘画,钢琴、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等和操作类相关的活动。没有实践过程的教育,如同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是空洞的,虚幻的,不实在的。实践也包括思维上面的思想碰撞、质疑、解惑和探讨等等具有交互性质的活动。
很多家庭化重资去买学区房这件事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区房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很多有魅力的老师资源以及带光环的学生,很多家长选择好学校的标准还是奔着升学率去,本质上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是得不偿失的。若一个学校的理念不是升学率而是一个人真正的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那么这样的学校我是感觉是可以考虑参与的,但也需要考虑学生自己的特点,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应那样的环境,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讨论,不喜欢热闹,把他们送入到这样的环境,反而会让他更自卑。
过程方面:应试教育 &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能力(各种技能)、认知(视野)、心理(意志力,毅力等),意识(性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的提高,具体包括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智能力, 思维方法,看待问题的态度等等,同时也包括个性发展的培养,诸如兴趣爱好等的发展,也包括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的完善等等,都可以称呼为素质教育,凡是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暂且都可以称呼为素质教育。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在哪里,就应该听从这内心的声音,走下去, 而不是这个社会的流水线一样的嘈杂和拥挤着的一种声音去告诉学生去应付考试。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获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励孩子去思考——我是谁?我最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喜欢干什么?很少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怀疑这一点。我觉得,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学生不要急功近利去专门研究特长而忽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非常重要,把基本功打扎实,不能太功利主义。郑强教授用了一个比喻,通识教育好比蹲马步、打沙袋、举石锁,专业教育是招式、套路、拳种。他说,如果不蹲马步、不打沙袋、不举石锁,专长就如同花拳绣腿,通识教育会帮助学生走的更远。
教育需要有更丰富的形式,新时代的教育手段包括,游学,影片,旅游,动手做事,科学实验等等都可以提升自身能力。快乐教育是通过多种型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勤苦教育更侧重于通过更多的时间以及严格的考核,让受教育者在知识方面有更大量的掌握。衡水一中勤苦模式下搞军事训练的应试教育,听说学生到了大学基本都表现平平,他们只对如何考高分很有感悟,但工作和生活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和考试一样是有标准答案的,生活中的问题基本都是开放性问题,和考高分没有任何的相关性。相反,通过玩,通过互动,去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如此下来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很好,做他们最想做的,最快乐的事,肯定孩子的特性,容许孩子发掘自身的价值,鼓励孩子,敢于冒险,这样就可以成就美好的未来,家长需要相信学生就好。
方向方面:个性教育 & 成功教育
教育的前提就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和界定, 就意味着目标,完美等等的理想方面的内容在里面,就代表着得到,代表着功利主义,也注定着有些人会成败,代表着很强的社会的目的,也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但实际上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教育者也应该尽量的避免过强的这种目的性。 教育应该是培育禾苗一样,给他们灌溉就可以了,让种子自己茁壮的成长,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坦率的过程,是一个不拧巴的过程。
成功教育侧重让受教育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等;而个性教育更重要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情况,设置合理的目标,让他们自然成长,成为他们理想中的自己。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做主,不强求,不拧巴。
误区一:
把知识改变命运简单的理解成为高考改变命运。
非常遗憾的,我们教育者们,他们只会从知识的层面去启迪一个人。有多少悲催的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却花费了太多的心智和心血,多少年的辛劳去买一套学区房,为考进一个好大学去参加各种补习班,考上大学接着再考研究生,等等,各种层出不穷的徒劳无功的做法,穷尽所有去参加一些考试,不是去培养一个人,相反我是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一种消耗,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太不值得效仿。
误区二: 让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误区三:素质教育等于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不能和艺术教育混淆;我个人非常提倡和注重文体的教育,这个是精神的最好的滋养。还是要在认知的层面先解决问题; 天地有大美,不是要取悦人的,是完成生命的过程。学生足够的专注,足够的回到内心,足够的得到愉悦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到艺术力量。美是一种真切的感受;美不仅仅是一种才艺;比如,我们让孩子去更多的做艺术方面的训练,练习,但我们决不可以把这个功利化,总想着让 孩子在艺术方面从事他的职业,这是不恰当的。
误区四:把教育单纯理解为学校教育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 高考的绝大数内容就是在浪费时间,大学的绝大数时间也是在浪费时间, 绝大多数的大学更是一种商业机构,而并不是真正学习知识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太多的平台上面,比如B站,小红书,163公开课, 在线课堂等等,在这些平台可以高效的学习到很多的内容,应有尽有,无论是理工的,艺术的,文学的,技术方面的。 相反若考虑只从学校里面学东西就如同找了庸医看病一样,不但病看不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有可能让这个人得了其他方面的病,这是非常危险的。
大学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圈子,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太多都是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学生毕业之后也无所适从,需要从接触的社会从新开始。对于自身的目标的建立其实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需要开始,不能等到大学才开始选择。实际的情况是近有70%以上的学生大学毕业并没有从事他们大学学习的专业。倘若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涉足自己喜欢的行业,那么日积月累,日后就相对非常容易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很多学生因为不敢于坚持自己的选择,或者在认知方面不是非常的确信,总是在持观望态度,最终造成了后来在学业以及事业上面的被动,终究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大多数的大学即便是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课堂里面也学习不到技术,或者仅仅能学习到一些皮毛就已经不错了,因为学校的老师就不懂,怎么又能教会学生。对很多人来说,大学重重要的意义在于思想的启蒙。大多数的学生是迷茫的,混沌的。学历和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随着阶级不断的被固化,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家庭资源以及个人能力,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力是训练出来的,成就是打拼出来的,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总之,一个家庭如果能以启发孩子的思维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不断的激励,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内驱力;从孩子的视野看问题,建立一个真实,亲密,平等,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多互动,多实践,恰当的建立和处理好正向互助的家庭、学校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保持积极的生命状态,结合自身情况深入做好素质教育,正确看待应试教育,在以通识教育为本的体制内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忘积极挖掘培养自身专长,本着既要有勤苦教育的行动,更有快乐教育的理念,淡化世俗功利主义的思想,在认知上避开教育过程中五种常见的认知误区,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不骄不躁,不好高骛远,我想就一定可以培养出一位内心充盈,个性鲜明,充满自信,具有思想力和生命活力的杰出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