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在临床上已应用了多年。由于其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对于心肌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及较长的窗口期,cTnI已被临床医生及检验人员广泛接受,已取代CK-MB,不仅成为判断心肌损伤,特别是诊断急性心梗的“金标准”,而且已成为判断冠脉综合征病人处于心肌损伤风险的最合适的标志物。
肌钙蛋白I作为疾病治疗的监测指标,cTnI的升高作为有力的证据可支持临床医生及早做出抗血栓、抗血小板凝集及介入性治疗的决定。
(1)溶栓治疗效果的判断
静脉注入溶栓药物是近年来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在治疗后判断是否出现冠脉血管再灌通也成为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梗塞开通后,血流进入病变部位,将游离的cTnT或 cTnI冲洗入血液而出现第一个峰;此后可观察到第二个较小的峰。检测cTnI可以对这类溶栓药物的作用进行判断。
监测AMI病人的溶栓后再灌注情况,胸痛缓解,ST段改变恢复正常以及再灌心律失常是冠脉再通的指标,然而这三项指标仅表现于15%的患者。基于外周血CK、CK-MB酶活性变化曲线,对于再灌注的效果只可作粗略的回顾性评价。成功监测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再灌注,可以使一部分溶栓失败的病人受益于进一步的介入治疗。Apple等对25例AMI患者溶栓前后cTnI、CK-MB及Mb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应,发现冠状动脉再通者cTnI、CK-MB及Mb值于溶栓90min后均显升高,而冠脉依旧栓塞者该指标升高不明显。并且发现如果以溶栓后90min与溶栓前cTnI差值为指标,可于溶栓90min内较好地反映再通情况,敏感性优于CK-MB及Mb。
(2) 肌钙蛋白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ACS效果的关系。
在包括非ST-段升高的ACS高危险度及CK-MB阴性病人参加一项研究项中,病人在入院24小时内cTnI有升高与48小时及14天的不良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项研究中,用enoxaparin治疗有效果,因为对14天的病人的观察表明,最终不良结果(死亡,心梗或急性血管再造)降低了近一半。而对于cTnI阴性病人则没有如此的效果。
(3)肌钙蛋白检测和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阻断治疗效果的关系。
研究数据表明小分子GP IIb/IIIa抑制剂,tirofiban, 能够降低非ST-段升高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死亡或心梗的发生。用tirofiban治疗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阳性病人具有明显的效果。对肌钙蛋白I阳性的病人,用tirofiban治疗的死亡或心梗发生率明显降低, 而对于肌钙蛋白I阴性病人则没有这种明显效果。
有关肌钙蛋白研究的数据,以求更好地确定肌钙蛋白状况与治疗在死亡或心梗结果方面的相互关系。没有一项研究显示GP IIb/IIIa颉抗剂对肌钙蛋白阴性的病人有治疗效果。而对肌钙蛋白阳性病人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些研究揭示了如何使用一个生化危险度指标通过指导优化抗栓治疗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