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5-03-18李辉时空
“ 治疗既预防”这句话被误解,实际上,几乎所有HIV感染者为了其自身的健康,都需要接受治疗。早期治疗首先是个人获益,第二是群体健康获益。
可能这一点在很多国家,尤其是gay社区均引发过激烈争辩的;也不是我国独有的。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在提出治疗策略时,有一句话,本身并无错误,但是触动了已经受感染群体的敏感点,或许这是缺乏考虑到感染者群体的心理状态。这个论点就是“治疗是最好的预防!“,从这句话字面出发,容易引发治疗究竟为了谁的利益。尤其附加了一部分在治疗患者的药物反应及一些药物不耐受等现象,就容易引发治疗拒绝。
其实,有争论未尝不是好事,我们需要保护不同观点立场与话语权,尤其新确诊患者,更需要全面了解治疗真相,避免偏听导致评估错误。让时间与事实说话,然后将治疗选择权最后交给患者自己。
①控制疫情扩散,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人
毋庸置疑,扩大治疗,提高治疗有效性,在单位人群中降低病毒载量数量本身,是有助于病毒传播与扩散的。那扩大治疗是否会对已经感染的患者有害而无利呢?显然不是。其实,主要原因是讨论扩大治疗,更多是面向还未出现机会性感染的HIV感染者,这部分病友没有体验过机会性感染疾病的痛苦,以及免疫长期失衡后综合病变疾病的风险;在HIV感染无症状期,确实很少痛苦与不适,相比服用药物后的一些身体指标的波动及一些眩晕多梦,反而显得服药更加不舒服。(药物反应理解参见“关联信息”)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不仅仅HIV有1型、2型之分;1型也分多种亚型,甚至RNA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严格说每个人的病毒都是有所不同的。有研究表明,如今新近感染HIV病毒的患者,病程进展速度快,就与多亚型病毒混合感染有关。可见人群中HIV病毒载量降低,无论对于未感染的人们还是已经感染病毒的伙伴,均是有利的。
我国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假设的臆想,尤其“恶意传播”的说辞,使用频率很高;其实,说到底这是一种情绪,恐艾的情绪。我们缺乏更科学的角度,其实对于HIV感染者如果要“恶意传播”病毒,往往他自己会要陷入更多的危险之中,理由特别简单,因为相对于一个没有感染HIV的人来说,HIV感染者免疫漏洞更多、抵抗力更低,他被其他病毒、细菌感染的风险高出许多倍。从科学出发,进行科普比道德评判与动员往往更有效。
②充分尊重每个人对于治疗的理解与选择,并且做出选择的患者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抗病毒治疗教育中,必须平等的地位传递信息与影响病友的观念与知识结构;任何希望恐吓、情绪煽动而诱导性剥夺感染者对于抗病毒治疗启动的自主权,均是不够理智的。因为最直接的现象,就是会影响到当事人此后药物依从性的遵守(该部分知识,以后专题讲解)。治疗是需要充分分析,并且尊重患者选择的。同样,患者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
抗拒及早治疗的常见理由
终于有药物治疗了,并且抗病毒药物免费提供,按常理局外人似乎很难理解会出现患者拒绝的现象,那究竟是哪些原因抑制了患者主动积极选择治疗呢?我们不妨罗列一下:
① 常听人说药物有很吓人的负作用,不敢吃药,甚至将抗病毒药物当作“饮鸩止渴“毒药。
(药物确实有副作用与负作用,但药物结构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年存在严重毒副作用的司他夫定、去羟肌苷、茚地那韦药物已经纷纷作为极特殊病例备选药物。
在免疫力还比较完善,身体发生一般机会性感染概率还很低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副反应与负作用会更小。理由其实不复杂,同时抗病毒治疗与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如果并行,身体压力一定很大,且有些会出现两难选择。体质越弱,药物反应承受力越差。)
②每天吃药太难做到了,知道抗病毒治疗对于药物依从性*要求很高。
(刷牙和吃药都是为了健康,习惯了就好了。)
③目前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觉得治疗一定是要病倒了才开始进行的。
(在免疫力还比较完善,身体发生一般机会性感染概率还很低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副反应与负作用会更小。理由其实不复杂,同时抗病毒治疗与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如果并行,身体压力一定很大,且有些会出现两难选择。体质越弱,药物反应承受力越差。)
④担心耐药后,无药物可用;总计算着,早吃药会早耐药。
(新的药物在不断出现,早吃药会早耐药是完全错误的观点,耐药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按时吃药,和服药的早晚没有相关性。)
⑤认为开始抗病毒治疗,就是艾滋病人了,只要不药物治疗就还只是感染者。
(开始抗病毒治疗不意味着发病,在未发病时治疗,效果更好,我们见证了更多HIV感染者及早治疗的受益;也目睹了拖延治疗导致的悲剧。)
结合中国实际现状,病友及早治疗利远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