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春期,请家长同行》一书的声明
(2012-09-12 13:56:27)
标签:
杂谈 |
该书号称是“一本专门给家长看的性教育指导用书”。并且,在2012年7月9日,还由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杭州市计生协会共同主办,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兼任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校长)出席,举办了向学生家长赠书的活动,作为杭州市发起“十万家长同读一本书”活动的序幕。
但是,我们发现,该书关于“同性恋”的“性教育”内容,却出现了以下的阐述(引自原文):
* 凡是寻求性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上与常人不同,并违反当地社会习俗的性活动和性表现都是性偏离行为,按照自然规律,以成年异性为性欲满足的对象才是性的正常活动。
* 童年期或青春期同性之间的性游戏,互相玩弄生殖器、通过手淫和口淫取乐,就有可能诱发产生把同性作为性欲对象的异常性观念,因而使一些人成为终身的同性恋或双性恋。
* 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为同性恋,它属于性偏离中的一种,同性恋者男女均有。
* 研究表明,同性恋的形成有生理的原因,但只占同性恋人群的很少比例,而大多数属于“后天”形成的性异常行为。
*同性恋者由于与社会风俗道德相悖逆,会造成他们在个性上趋于孤僻、怪异,在人生观、道德观上异乎常人,致使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与一般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的不协调。
*要预防同性恋,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应鼓励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普及科学的性知识。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还应提高警惕,识别、抵制同性恋者的性骚扰。
*同性恋的另一危害还在于它易于传播各种传染病和性病,近年来,令人谈虎色变的艾滋病就首先是在同性恋者中发现的。
* 治疗性偏离,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借助诸多条件,就患者本身而言,要有强烈的主观愿望,需要在治疗者的帮助、指导下训练自我克制能力。
众所周知,早在2001年4月20日,修订后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颁布,这个新的诊断标准不再把“同性恋”认定为“精神变态”疾病,也就是说同性性行为不再属于“性偏离”、“性异常”的精神疾病。虽然该诊断标准仍然认为 “自我不和谐同性恋”是需要矫治的“心理障碍”,但这种“不和谐”,是存在同性性行为的当事人“自我”的感受,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行为价值评价。
另外,中国的这个“诊断标准”,在对同性性行为的认识上,仍然滞后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心理学学会等国际权威医学机构经过多年的生物学—医学研究而形成的科学认识。
但是,对于《青春期,请家长同行》一书中有关“同性恋”的 “性教育’内容,有识之士不难发现,该书的编写者对“同性恋”的科学研究发展极其无知,还在僵化的重复着已经滞后了几十年,缺乏科学依据的那些陈词滥调。 而且,该书还把对同性性行为的传统道德强制评价进行了“科学”伪装,打着“性教育”的幌子,宣扬“同性恋恐惧”与“同性恋歧视”。同时,还表现出对艾滋病 防治政策(包括人权原则)的无知,宣扬了“艾滋病歧视”。
对此——
(1)我们认为,由杭州政府教育机构、官方学术机构合作出炉的《青春期,请家长同行》一书,其中有关“同性恋”的“性教育’内容,严重偏离科学认识,缺乏科学依据,歪曲性少数群体的社会人格与基本人权。而由官方与学术机构编写出版这样“一本专门给家长看的性教育指导用书”,这是编写者在误导家长与大众,利用官方掌握的话语权宣扬“同性恋歧视”与“艾滋病歧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将起到恶劣的负面影响。
(2)我们呼吁,国内的性少数社会团体,以及对性少数持以先进科学认识的有识之士,应该关注并抵制这本书产生的恶劣影响,并对有关的社会歧视表现及时给予监督。
(3)我们要求,杭州教育局立即中止向学生家长散发与“导读”这本书的做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立即收回已发行的图书,中止传播误导大众与煽动社会歧视的信息。
中国男同健康论坛
2012年9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