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跨性别(cross gender),是指具有某一生物学(解剖学)性别的个体,具有某种程度的异性心理、行为,或说异性气质。斯托勒(1985)指出,现实生活中,同性恋群体中各种类型的人,他们(她们)在性别气质上构成了一个连续体。男同性爱者从很强的男性(阳刚)气质的“大1”,到有相当明显的女性(阴柔)气质的CC;女同性爱者从女性阴柔气质充足的P,到表现出接近女性变性欲状态的T。
其中,女同志群体中的“不分”和男同志群体中的“0号”(这里特指扮演“妻子”角色的一方),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中性气质,但他(她)们与易性癖者不同,他们喜欢自己的性器官,认为它对自己是适宜的。有跨性行为的同性爱者不因换装引起性兴奋,从而与异装症不同;虽然他(她)们中有些人可以有换装行为,但对变性通常不感兴趣,除非是在严厉反对同性爱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他(她)们换异性服装不是为充当异性,虽然他们有时在衣着方面与异性认同,但他(她)们却不把自己认同为异性。
布莱克等(1984)采用性角色量表、个人态度量表和对同性爱态度量表,调查了个人自报的性角色特徵与对同性爱态度二者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男女两性的跨性特徵均与同性爱性取向之间有着特殊联系,但有跨性特徵的男女对同性爱的态度却大不相同。女性跨性特徵越明显,她们对同性爱就越是持积极认可的态度,而男性情况恰恰相反。总体分析显示,成年同性爱者与异性爱者在跨性行为发生机率与心理卫生状况方面并无或仅有微小差异。深入的研究提示,同性爱与异性爱者在心理学与行为学方面差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变量,特别是性文化变量。
罗斯(1983)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对象是澳大利亚、瑞士和芬兰的448位男同性爱者,以性角色量表、金西问卷为工具。研究发现,男同性爱者女性化程度的强弱与同性爱倾向的强弱程度二者之间并无联系;男性气质的强弱,取决于他们所生活地区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对经典性角色的观念与反同性爱态度的强弱。罗斯指出,这一发现表明,是社会文化强化了某些同性爱者的某些特徵;某些同性爱者偏离社会主流文化的性角色认同是一种功能,而不是同性爱本身的特性。
前一篇:男同志的三种主要恋爱模式